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17 22:22:15
◎8月17日,騰訊控股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業績。2022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2695.1億元,同比下滑1%,實現NON-IFRS(非國際會計準則凈利潤)凈利潤536.84億元,同比下滑20%。
◎這半年,騰訊已經從曾經的“買買買”模式走向了“賣賣賣”,減持了新東方在線等多家公司的股票。而同時,從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末,騰訊三年半時間累計研發投入已經超過1500億。
每經記者|安宇飛 每經編輯|楊夏
8月17日,騰訊控股(HK00700,股價303.2港元,市值2.916萬億港元)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業績。2022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2695.1億元,同比下滑1%,實現NON-IFRS(非國際會計準則凈利潤)凈利潤536.84億元,同比下滑20%。
這半年,騰訊已經從曾經的“買買買”模式走向了“賣賣賣”,減持了新東方在線(HK01797,股價18.96港元,市值190.03億港元)等多家公司的股票。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騰訊于上市投資公司(不包括附屬公司)的權益公允價值為6019億元。而在去年年底,這個數字是9828.35億元。
紙面上“消失”的這3800多億元,部分原因是股市行情震蕩,騰訊投資的部分公司股價下跌,但另一個原因是上面提到的“賣賣賣”,騰訊把紙面財富裝進了現實的口袋,以保障良好的現金流。
那么,回籠的資金被騰訊投到了哪里呢?研發就是重要方向。
據統計,從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末,騰訊三年半時間累計研發投入已經超過1500億。而它的自研項目也在“開花結果”,如TDSQL數據庫在2022年二季度的收入就同比增長了30%,占二季度騰訊云服務比重超5%。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就在騰訊發業績報告的前一天,網上一則“騰訊計劃出售美團的全部或大部分股權”的消息在資本市場引發震動。8月16日,美團(HK03690,股價170港元,市值1.052萬億港元)股價下跌超9%。
不過隨后就有接近騰訊側的消息人士對此進行了辟謠。盡管“減持美團”不實,但近一年的時間里,騰訊的確在許多已經成熟的投資項目上進行了主動“瘦身”。
去年下半年以來,騰訊不僅以分紅的方式“清倉式減持”了京東集團(HK09618,股價223.2港元,市值6972億港元)14.7%的股份,還陸續減持了海瀾之家(SH600398,股價4.53元,市值195.7億元)、“東南亞小騰訊”冬海集團、步步高(SZ002251,股價6.13元,市值52.96億元)、新東方在線、華誼兄弟(SZ300027,股價2.76元,市值76.58億元)等公司的股票。
騰訊半年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處置及視同處置投資公司的收益凈額為2386.3億元。
按騰訊此前的回復,“投資發展期的成長型企業”一直是騰訊投資的主要戰略方向,而當被投企業有持續自籌資金能力時,則選擇在適當情況下退出投資,騰訊的“長期投資”戰略從未改變。
目前,騰訊的TO B業務已經成為公司的“第二引擎”。2022年上半年,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實現營收422.08億元,占總營收比重為32%,較2021年同期增加了2個百分點。
騰訊在公告中表示,二季度公司主動退出非核心業務,收緊營銷開支,削減營銷費用,在收入承壓的情況下實現NON-IFRS凈利潤環比增長。財報顯示,2022年二季度騰訊NON-IFRS凈利潤為281.39億元,環比增長10%。
盡管走在“降本增效”的路上,但騰訊卻從未在研發上省錢,這也為公司TO B躋身“雙引擎”提供了助力。財報顯示,2022年二季度,騰訊研發開支達150億元,同比增長17%。據統計,從2019年到2022年二季度末,騰訊三年半時間累計研發投入已經超過1500億。
截至2022年6月30日,騰訊在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專利申請公開總數超過5.7萬件,專利授權數量超過2.7萬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超過90%。目前騰訊的“自研產品矩陣”已經涵蓋了芯片、操作系統、服務器、數據庫、音視頻、安全等領域,而“創新矩陣”覆蓋了AI、醫療、5G、量子、安全等領域。
如今,騰訊部分自研項目已經開始為公司業績提供助力。比如在云及其他企業服務板塊,TDSQL數據庫今年二季度實現了收入同比增長30%的成績。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也將TDSQL評為中國領先的分布式數據庫產品,肯定其可擴展性及行業解決方案服務支持水平。
高額的研發投入提升了騰訊的底層技術能力,從而帶動了公司業務加速上云。目前騰訊包括QQ、視頻號、騰訊會議等內部海量自研業務,已經在二季度實現全面上云。近三年來,騰訊自研業務上云規模已經突破5000萬核,累計節省成本超過30億元。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