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26 20:16:42
◎馬駿在接受每經記者專訪時強調,資本市場為綠色產業的融資服務已經成為我國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國的綠色金融產品類別中,ESG產品占比相對還比較低,應該盡快推出中國版本的ESG信息披露要求。
◎馬駿認為,要引導投資機構樹立綠色投資理念,支持機構投資者采用“股東參與”的做法提升被投企業的ESG表現,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與低碳效益掛鉤的產品。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4月15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指引(2022)》,在投資者關系管理的溝通內容中首次納入“公司的環境、社會和治理信息(ESG)”。
4月20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期間表示,國際ESG披露準則預計年底發布,我國下一步也要制定準則要求強制披露。
近期一系列動態將ESG再次推到媒體關注的焦點。“雙碳”背景下,碳中和、ESG等綠色指數成為資本市場一大重要主題,也引發眾多機構積極布局。
當前,我國在股權投融資方面的綠色化發展現狀如何?還面臨哪些問題?又應該從何處著手解決?
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進行了專訪。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 受訪者供圖
馬駿坦言,資本市場為綠色產業的融資服務已經成為我國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國的綠色金融產品類別中,ESG產品占比相對還比較低。
他強調,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委員會(ISSB)正在做全球統一的披露要求,中國應該盡快推出中國版本的ESG信息披露要求。“強制性可以逐步達到,但必須要盡快啟動這件事情,甚至可以給業界‘打預防針’,促使企業提早著手準備并開始做能力建設,以防強制要求發布時不知所措。”
NBD:近年來,我國在股權投融資方面的綠色化發展現狀如何?
馬駿:“十三五”期間,我國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首發、再融資、掛牌、發行公司債券等方式累計募集資金約1.9萬億元,其中交易所市場發行綠色公司債券規模約2900億元。
截至2020年末,我國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上市公司數量和總市值分別約為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上市公司的6倍和3倍。截至2021年6月末,我國含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主體概念類基金和使用ESG投資策略構成投資組合的基金約270多只,存續規模約3000億元。
為了引導資金支持綠色產業發展,截至2021年6月底,中證指數公司累計發布ESG、社會責任、綠色主題等可持續發展相關指數70條,其中股票指數56條,債券指數14條,其中ESG指數包括滬深300、中證500、中證800的ESG基準、ESG領先和ESG策略等指數。
基于中證ESG等可持續發展主題的相關指數產品有36只,規模合計528.17億元,主要以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等綠色產業產品為主。ESG和可持續發展的產品規模不斷增長,為碳中和戰略增添了新的投資工具,將助力境內ESG投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事實上,早在2018年,中國基金業協會就發布了《綠色投資指引(試行)》,鼓勵公募、私募股權基金踐行ESG投資,發布自評估報告。2020年,證監會修訂《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鼓勵證券公司參與綠色低碳轉型,對支持綠色債券發行取得良好效果的證券公司給予加分。
實現碳中和目標將帶來巨大的綠色低碳投資需求。建立以股權投資為主體的金融服務體系有助于支持綠色低碳科技項目的研究及成果轉化。早中期綠色技術企業因商業模式未完全成熟且技術路線不確定性高而具有較大的項目風險,其主要外部融資通常來源于私募股權(PE)和風險投資(VC)。
然而,根據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我國目前在協會注冊的、冠名為綠色的各類基金共有700多只,但絕大部分投資于綠色上市公司和使用成熟技術的綠色項目,涉足綠色技術創新的基金數量還不多。
專業化綠色PE/VC基金管理機構參與度較低是現階段中國綠色技術投資的一個瓶頸。隨著碳中和、碳達峰一系列政策的落地,預計將會有更多資金投資于雙碳相關的技術領域,如碳捕集技術(CCUS)、氫燃料電池技術等。
NBD: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的綠色化程度還不夠高,境內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不充分,披露質量不高,資本市場為綠色企業和項目融資的潛力還遠未得到充分發揮。您認為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馬駿:原因主要來自四方面:
首先,監管層尚未針對所有上市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做強制要求。證監會在2017年修訂半年報與年報內容與格式,對部分上市公司提出了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其后2018年修訂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2021年再次修訂上市公司定期報告格式與準則,進一步完善了相關要求,但環境信息強制披露要求仍然沒有覆蓋所有上市公司,也沒有統一的披露框架與細則。
其次,投資者對ESG的理解和需求還沒有到位。目前資產市場的投資者尤其是散戶投資者的ESG投資理念尚未完全普及,對ESG產品的需求仍不強。ESG投資市場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2020年9月30日公募基金市場數據,泛ESG公募基金占市場所有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規模的比例僅為2.16%。
中國責任投資論壇和新浪財經在2020年10月就責任投資的公眾態度進行了調查,個人投資者對責任投資了解有限,有89%的調查對象不了解責任投資,其中42%未聽說過“綠色金融”、“責任投資”或“ESG”。
另外,機構投資者在行使股東權力以促進企業ESG管理能力的意識仍待提高。投資者作為股東,需要積極參與和影響企業的ESG相關戰略規劃與經營決策,包括通過股東會和董事會決策流程和特別溝通機制,提升公司的ESG治理水平和透明度。
但目前,我國多數機構投資者還缺乏“股東參與”的意識,監管部門尚未強調和鼓勵這種做法,該領域的具體實踐經驗很少,也缺少提供相關專業服務的平臺。
此外,券商等資本市場重要參與機構的相關意識與能力有待提升。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目前許多券商機構還沒有明確的ESG發展戰略,也缺乏環境與氣候信息披露機制、氣候風險分析能力和綠色金融產品研發的專業團隊,券商制定自身運營碳中和的規劃還很少見。
工作人員在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附近為客車充電,本次論壇處處體現著“綠色元素” 圖片來源:新華社
NBD:資本市場的各參與方都應當以雙碳目標為指引,發揮資本引導產業綠色轉型的關鍵作用。針對監管部門,您有哪些具體建議?
馬駿:對監管機構而言,我認為首先要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環境、氣候信息披露的強制性,積極學習國際披露經驗,推動形成通俗易懂、適用可比的信息披露指引或標準。
其次,要增強發行上市條件的包容度和適應性,引導綠色低碳企業上市和再融資。豐富市場工具,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再次,要引導投資機構樹立綠色投資理念,支持機構投資者采用“股東參與”的做法提升被投企業的ESG表現,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與低碳效益掛鉤的產品。
四是完善和統一國內綠色債券的披露標準,將綠色債券籌集資金用途必須用于綠色項目的比例要求與國際接軌。規范第三方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機構的行為。
五是將綠色低碳發展表現納入券商評級指標,推動中介機構在展業過程中提高相關意識與能力。
六是行業協會可向市場主體提供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能力建設培訓,組織相關主體的研討交流,促進全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七是加強國際監管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的制定工作,提升我國在這一領域的話語權。
NBD:各類投資機構、承銷機構和證券發行主體都面臨著公司治理、能力建設、自身業務碳中和等任務。對這些機構,您有哪些具體建議?
馬駿:對這些機構,一是要完善ESG相關的治理結構、制度保障和團隊建設。明確各層級對碳中和戰略的監督管理或執行責任,確立相適應的投資原則與決策流程,制定對高碳行業的壓減或退出計劃。
二是加強機構能力建設,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可持續投資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習與討論,培養團隊環境氣候風險識別、量化與管理的能力,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充分融入企業文化和員工意識。
三是制定和執行自身運營碳中和計劃。對自身業務(包括機構所在大樓和員工出行)所產生的碳排放進行計量,并制定逐步降低碳排放和實現碳中和的具體措施。
四是構建專業團隊。由于ESG、碳中和及可持續金融涉及經濟、金融、環保、化工、工程、法律等多學科領域,構建專業的可持續金融人才隊伍極為重要。金融機構應加強與監管機構、行業協會、科研院校、節能環保部門等國內外各方的合作,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綠色金融人才隊伍,提升專業服務能力。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