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21 19:35:56
◎深納普思COO邱雨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常慢性病確診患者的控病場景超90%時間發生在院外,因此長周期的居家健康數據監測、數據分析等手段的介入有望提高治理效果、改善患者健康,同時打通患者長期數據與醫院檢測機構之間的渠道,使醫生可為其提供精準醫療方案。
每經記者 姚亞楠 唐如鈺 每經編輯 何劍嶺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664778
今日,AI慢病管理平臺“深納普思”宣布完成數千萬美元融資,由小米集團領投,順為資本、源碼資本跟投。
2017年以來,可穿戴醫療設備開始受到市場和資本的關注。據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發布的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發展及生態環境、生活行為方式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性病”)已成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負擔。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導致的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是制約健康預期壽命提高的重要因素。
如何有效防范、治理、管理慢性疾病是關系民生健康的重要課題,迫切需要更多力量、技術手段介入,改善慢性病易發、高發、難防控的現狀。因此,近年來醫療健康的又一細分賽道AI醫療輔助慢病管理形成了潛在的健康消費市場,逐漸引得資本聚焦。
深納普思COO邱雨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常慢性病確診患者的控病場景超90%時間發生在院外,因此長周期的居家健康數據監測、數據分析等手段的介入有望提高治理效果、改善患者健康,同時打通患者長期數據與醫院檢測機構之間的渠道,使醫生可為其提供精準醫療方案。
慢病管理通常是指對慢性病風險因素定期檢查、連續監測和評估,以及綜合干預管理、治療效果評估等醫學行為。邱雨薇表示,由于慢病患者群體通常在院時間不長、按時及時復診率不高、部分患者遵醫囑情況不佳等原因,造成了病情醫治和健康管理難等痛點。AI醫療穿戴設備的出現,即是希望通過對患者長期生命數據、生活習慣、不同時間病情變化等數據的收集,為患者提供病情風險預警和有針對性的健康改善方案,同時為其就診、復診提供數據支持,方便醫生精準治療。
事實上,可穿戴醫療設備已在血壓、血氧、血糖、聽力測試等領域落地。蘋果、華為、三星、小米等品牌均推出了可反饋身體基本健康狀況的手環、手表產品。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制造商和醫療平臺開始將大數據、人工智能醫療與3C消費品結合。據IDC預測,2021年底大約有7成的腕帶可穿戴設備公司將發布具有早期檢測潛在傳染病跡象的算法和功能的產品,包括檢測COVID-19和流感。此外,有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有望超200億元。
不過深納普思方面也指出,目前可穿戴設備的慢性病管理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行業數據未打通、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現有產品疾病針對性不強、市場教育程度不夠等問題,因此也給了新品牌更多的發展空間。
記者注意到,深納普思成立于2019年,聚焦于醫療級可穿戴智能硬件產品及深度學習算法的研發。
“當下醫療級可穿戴硬件研發面臨著諸多挑戰”,邱雨薇表示,首先是產品形態,在不干預用戶正常生活的情況下想要實現數據的精準采集和反饋,硬件設備要兼具小巧、無感等特點,集成度很高,如何改進產品設計、不斷提升用戶體驗是企業首先要攻克的難題。其次是數據監測的精準度,“采集數據本身并不難,很多智能硬件都可以完成,真正的難點在于所采集的數據是否能實現醫療級準確度,獲得醫生認可并為其所用,這是另外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深納普思看來,此前醫用級產品在新技術的使用方面相對落后,大部分醫療器械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并不高,如何將最新的柔性電子、生物傳感、低功耗采集等技術應用于醫療級可穿戴硬件產品中,使產品更具競爭力,需要企業長期關注,不斷思考迭代。
深納普思目前的所研產品聚焦“三高”、阿爾茨海默癥等常見慢病領域,公司希望引入頂尖消費電子技術思路做醫療級產品,開發周期要快于醫療公司,同時更重視C端用戶的需求和服務,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
在監測數據的硬件產品之外,軟件端還需要有對醫療數據的解讀能力,根據深納普思介紹,所研產品在數據采集完成后會自動將監測數據在云端匯總解析,推送給患者家屬及醫生,為慢病患者提供前瞻性預警、主動干預及個性化管理方案推薦等服務。“目前國內醫療級可穿戴硬件產品及算法的研發尚屬藍海,技術壁壘高、認證周期長,還需要經過臨床驗證,未來深納普思期望覆蓋國內50%的慢病患者。”邱雨薇表示。
長按識別二維碼,前往“場景匯”APP
免責聲明:每經路演·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道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項目,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于公開資料和采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