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22 17:09:20
◎興業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徐佳熹表示,2021年醫藥板塊處于一個先揚后抑的狀態,在7月之前,醫藥板塊一直保持著一個不錯的向上勢頭,7月以后,醫藥板塊的收益率則出現了一定回調。徐佳熹預計,明年醫藥板塊性價比將有所提升。
每經記者 許立波 每經編輯 魏官紅
12月20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拉開序幕,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經濟論壇之一,本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以“科技創新 綠色發展”作為主題,呼應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格局。
在12月22日下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1中國醫藥健康資本論壇上,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院副院長、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徐佳熹以“2022年醫藥行業投資機會研判”為主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醫藥一直被認為是“長坡厚雪”的代表性行業,但在多重因素疊加下,近半年來,醫藥資本市場一直未見起色。2022年醫藥板塊將向何處去?投資者應當如何做好資產配置?對于這些問題,徐佳熹在演講中進行了闡述。
延續多年牛市之后,醫藥板塊在今年走出結構性分化行情。
徐佳熹表示,2021年醫藥板塊處于一個先揚后抑的狀態,在7月之前,醫藥板塊一直保持著一個不錯的向上勢頭,7月以后醫藥板塊的收益率則出現了一定回調。對于未來醫藥板塊的發展趨勢,徐佳熹的判斷是明年醫藥板塊性價比將有所提升。
一方面,從整個醫藥板塊的長期增長來看,老齡化、醫藥創新、國際化等大的戰略趨勢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另一方面,從目前的機構配置、相對于A股的估值溢價率看,醫藥板塊已回落到了歷史偏低的水平,很多公司的估值相對合理,性價比有所提升。
過去幾年,投資者逐步形成以頭部公司為美、以賽道型投資為主的投資思路,對此,徐佳熹認為,2022年這一大方向上的投資思路某種程度上會有一定延續,但他同時認為,明年將出現一些邊際的變化,建議投資者更多關注自上而下的選股策略,做“守正出奇”配置。即把頭部優秀公司作為創造穩定收益的基本盤,做“守正”加倉;但在部分專精特新、細分領域的小公司中,也要考慮其業績和估值彈性,可能是“出奇”創造超額收益的重要方向。
在演講中,徐佳熹特別強調在醫藥投資過程中關注政策的重要性。過去的幾年中,無論是仿制藥、高值耗材的集采還是創新藥的價格談判,這些政策上的邊際變化一直是醫藥投資領域的風向標,也正是由于投資者對產品降價風險的擔憂,部分產品型公司的股價受到了一定壓制。
展望未來,徐佳熹認為,政策實際上是趨緩的,他舉例稱,全國骨科關節集采、安徽體外診斷試劑集采、胰島素專項集采,其最終降價幅度均較為溫和,經銷商渠道和灰色地帶的收益受到了明顯擠壓,對于生產型企業的利潤實際上還是給到了保障。
徐佳熹判斷:“整體控費降價政策趨嚴的時候,通常來說大家會去尋找政策避風港,一些偏模式、偏賽道型的企業會走得更好一些;如果政策邊際是一個趨于溫和的狀態,那么產品型公司可能會更具優勢。”
截至目前,如CXO等細分賽道仍然保持了相當程度的行業景氣度,特別是輝瑞、默沙東的小分子新冠藥物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臨床試驗結果后,國內企業更有希望依托于CDMO的優勢,獲取原料藥和中間體較大份額的訂單。考慮其中部分公司是屬于體量、市值較大的品種,這些賽道依舊可能是投資人做底倉配置的對象。
徐佳熹提及,在疫情中,國際供應鏈受到了較大的沖擊與影響,在此過程中,自主可控、成本相對低廉的上游國產供應商迎來了機遇。“在這個背景下,國內如果能夠有一批企業去提供對應的產品跟解決方案,我們相信也會受到投資人比較密切的關注。”
此外,徐佳熹認為,上游供應領域的投資邏輯也在發生變化,從以往的關注單品過渡至關注平臺性公司。并購是CRO跨國巨頭的重要成長路徑之一,徐佳熹據此判斷,國內的CRO未來也可能會掀起并購潮,從而誕生出能夠提供產業鏈上游綜合解決方案的供應企業。
創新藥是醫藥行業一個恒熱的話題,但今年下半年,A股和港股的創新藥公司估值都有所收縮,一級市場的投融資同樣有所降溫。但徐佳熹認為,這也意味著明年會有更多的投資機會,因為相關頭部標的的估值收縮,也就賦予了未來一個更好的性價比。
談及創新藥領域具體投資的策略,徐佳熹表示,產業化、國際化以及非熱門賽道是值得關注的三大方向。首先就是兼顧產業化與商業化能力的BioPharm公司,其在研發上更像一個生物技術公司,在生產銷售上則更像一個大型藥企;其次則是國際化的企業,徐佳熹認為,中國創新藥的國際化將成為未來兩年相當重要的一個主題,而在此過程中,很多企業的創新藥管線已被全球藥企巨頭青睞,這些公司自然而然會得到更多投資者的重視;最后則是腫瘤之外的非熱門賽道,如自體免疫、腎病、退行性疾病等領域,也會有不錯的公司出現。
“另外還有一些新技術,包括ADC(抗體藥物偶聯物)、雙抗、基因細胞治療,甚至像AI醫療、基因測序這些方面,我們相信,當下這些賽道的標的應該說還不夠多,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覺得這些領域的標的會越來越多,那么也值得投資人去做更專業的研究跟思考。”徐佳熹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