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莫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4 23:57:29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易啟江    

          2021年高考,又一批充滿朝氣的青年即將步入大學。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感慨,新生代的大學生起點更高,應該可以到達更遠的遠方;視野更廣,應該可以探測更廣闊的宇宙。

          今年高考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推出重磅策劃——致未來“經”英。唐建偉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他分享了當年求學故事,和多年來寶貴學術研究經驗,以啟迪廣大新生代學子。

          唐建偉畢業于復旦大學,是金融學博士。唐建偉還是上海市金融學會國際金融中心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上海經濟學會理事,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高級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MBA業界導師,南開大學MBA實踐導師,其所在研究團隊交銀金融研究中心連續多年獲得最佳中資預測金融機構稱號。

          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時代,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新生代學子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更好地成長,是當下迫切的課題。唐建偉在接受記者采訪中寄語新生代學子,莫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唐建偉 受訪者供圖

          大學期間考慮清楚兩件事

          NBD:您是經濟和金融研究領域的青年專家,高考季來臨,能否向廣大已參加完高考的學子分享您的求學故事、經驗和感悟?

          唐建偉:我的求學之路比較簡單,從本科到博士,我是一路讀上來的,中間沒有間斷。專業也只是從本科和研究生的經濟學換到了博士期間的金融學,都是經濟學的大類專業內。

          我個人認為,在大學求學期間主要要考慮清楚兩件事情:

          一是選擇的專業是自己喜歡并愿意一輩子從事的職業嗎?

          二是大學畢業之后開始走上職場還是繼續深造?

          對于這兩個問題的選擇,肯定是因人而異的,關鍵看自己的喜好。我談談我當年的選擇過程和心中歷程:

          我們那時候考大學,錄取率要遠低于現在,當年高中學校的老師對大學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因此在學校和專業的選擇方面可以提供的幫助也很少。我當年報考學校選擇專業的時候,正好家里熟悉的一個人在一所大學當老師,是委托他幫我選擇的專業,目前來看,選擇的這個專業是符合我自己的喜好的,也成為我正在從事的工作。

          當然,我當時之所以在大學畢業之后選擇繼續讀研究生和博士,主要是感覺自己的知識儲備還不夠,就此走上社會還沒有信心,希望繼續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選擇了繼續深造。

          NBD:能否分享您工作以來學術研究成長歷程,以及經驗和感悟?

          唐建偉:我工作以來,一直是在金融機構從事宏觀經濟研究工作。在市場機構做研究與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做研究還是不太一樣的:前者更側重短期分析和更貼近市場,講究實用性,要求是對市場及政策變化反應的及時性與預測的準確性;后者可能更注重長期和理論分析,更多是通過理論推導和數據實證來解釋經濟現象背后的邏輯關系。

          但上述二者也有很多相同之處:一是都需要扎實的理論功底做支撐;二是都需要強大的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處理的能力。

          如果對學術研究感興趣,并想以此為職業發展方向的話,那從進入大學校門的第一天起可能就得為此做準備。

          NBD:您對高考后即將邁入大學校門的學子有哪些忠告?

          唐建偉:應該說,新一代的大學生趕上了好時期,出生在中國最好的時代。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代人的整個成長過程,正好是中國大國崛起、民族復興、變富變強的過程。

          新生代的年輕人,既沒有經歷過祖輩(爺爺輩)那一代人經歷過的戰亂、饑荒、動蕩、貧窮、落后甚至屈辱,也沒有經歷過父輩這一代人所經歷過的物質匱乏、饑餓、貧窮。祖輩和父輩兩代人的奮斗,已經為新一代年輕人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在物質生活方面,從小就可以不為生活而發愁;在交通和信息的便利程度方面,具備隨時隨地與世界溝通和交流的條件和能力。

          新生代學子起點更高,應該可以到達更遠的遠方;視野更廣,應該可以探測更廣闊的宇宙。大好的年華,正是可以施展抱負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好好珍惜這個好的時代、努力拼搏、不辜負年華,更不辜負這個好的時代!

          成大學問要有“三境界”

          NBD:請問如何才能打好學術研究基本功?

          唐建偉:一是培養對學術研究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學術是非常需要堅持和久久為功的,如果沒有濃厚的興趣做支撐,是很難有長期坐冷板凳的恒心的,也就很難出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二是要有創新精神。學術研究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更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做創新才能有突破。清華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錢穎一教授曾說道,基礎教育中最難得的,是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與創新精神。好奇心是永遠要保持對探索未知領域的熱情,而創新精神則是學術研究能夠持續推陳出新的動力源。

          三是要尊重常識,避免為了創新或獨樹一幟而違背基本的常識。

          四是不能急功近利。人生是一場長跑,學術研究更是需要坐冷板凳的,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NBD:在學術研究成長中,您認為需要避免哪些誤區才能無往而不勝?

          唐建偉:我們換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要如何才能做好學術研究?其實在很多年前,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提到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的這三重境界其實就是做學問、做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第一重境界是形容學海無涯,只有勇于登高遠望者才能尋找到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只有不畏怕孤獨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重境界是比喻為了尋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學術理想,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覺得后悔;

          第三重境界是比喻經過長期的努力奮斗仍無所收獲,正值困惑難以解脫之際,突然獲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乃恍然間由失望到愿望達成的欣喜。以上與各位共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2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在线播放永久免费 | 日韩一本到欧美国产亚洲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 久久成人免费精品二区 | 亚洲一级电影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