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02 10:51:30
每經記者|張凌霄 高涵 每經編輯|高涵
印度正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第二波大暴發,日新增確診病例數不斷創下新高,世界衛生組織周三表示,最近一周印度占全球新冠新增確診病例的38%。正在惡化的疫情給印度醫療資源帶來巨大考驗,也為該國的經濟復蘇帶來挑戰。此外,印度作為原料藥生產大國,其疫情將會給全球產業鏈帶來怎樣的影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連線經濟研究機構Capital Economics亞洲經濟學家達倫·安(Darren Aw)和知名制藥信息提供商PharmSource GlobalData副主編菲奧娜·巴里(Fiona Barry)進行解讀。
此外,日本首都圈在本周疫情告急,而東京奧運會倒計時已不足百日。東京奧組委主席橋本圣子表示,存在空場舉辦奧運會的可能。
放眼市場,隨著芯片供需進一步失衡,“缺芯”危機愈演愈烈。高盛在一份報告中預計全球有多達169個行業將會受到波及,且將持續三個季度。分析認為,此次芯片短缺可能導致商品成本上升,最終推高通貨膨脹。
更多內容,盡在《一周國際財經》。
印度疫情反撲 原料藥產業鏈影響幾何?
印度班加羅爾 圖片來源:新華社
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惡化。印度衛生部5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國較前一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401993例,累計確診19164969例;新增死亡病例3523例,累計死亡211853例。印度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連續9天超過30萬例后,5月1日首次超過40萬例,創該國疫情暴發以來單日新增最高紀錄。
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負責衛生的成員維諾德·保羅4月25日預測稱,4月底,北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和新德里地區將成為病例新增最快的地區。到5月中旬疫情達到峰值時,印度每天新增確診病例將高達50萬例。
盡管疫情仍在加重,但印度政府還未推行全國性的封鎖措施。目前印度各地自行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印度首都新德里自4月19日起實施了全城封鎖,封鎖結束時間以從26日延長到了5月3日。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自4月14日開始實行全面封鎖,并且也正在考慮將封鎖措施延長到5月中旬。
由于感染病例激增,印度各類醫療服務陷入了嚴重短缺危機,多地氧氣供應出現了明顯不足。政府預計,新德里每天將缺口約16061張帶氧氣的病床、約2877張重癥監護病床和1450臺呼吸機。北方邦每天將缺口約16752張帶氧氣的病床、約3061張重癥監護病床和1538臺呼吸機。
4月29日,印度外交部召開記者會稱,有40余個國家和地區已提出申請,向印度提供醫療儀器、醫藥品等。
4月3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介紹,據不完全統計,自4月以來,中方已累計向印方出口呼吸機和制氧機26000余臺,醫藥材及藥品近3800噸,中國相關抗疫物資和醫療設備企業正開足馬力,加班加點抓緊生產,未來幾天將有更多的抗疫物資源源不斷發往印度,支持印度抗疫。
嚴峻的疫情形勢給印度本已有復蘇勢頭的經濟又帶來了新的挑戰。4月27日,亞洲開發銀行在其亞洲發展展望報告中指出,印度經濟在2021至2022財年的增速將達11%,但目前正在惡化的疫情將對經濟的復蘇構成危險。在去年12月份的報告中,亞洲開發銀行曾預測印度本財年的經濟增速為8%。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印度的制造業、服務業、進出口等數據都顯示經濟在明顯復蘇。
如今,正在惡化的新一波新冠疫情會給印度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全球經濟研究機構Capital Economics亞洲經濟學家達倫·安(Darren Aw)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一輪的新冠疫情以及隨后印度持續收緊的限制措施確實一直在給經濟活動帶來壓力,但至少到目前為止,對該國經濟的影響并沒有去年全國封鎖期間那么嚴重。
他認為,對于經濟復蘇而言,最大的未知數是目前的限制措施是否足以遏制病毒的擴散。如果疫情迅速得到控制,限制措施也隨著縮減,那么印度經濟在下半年應該會重新復蘇。
印度作為全球原料藥的主要供應國之一,此次新一輪疫情的暴發也讓該產業備受關注。
知名制藥信息提供商PharmSource GlobalData副主編菲奧娜·巴里(Fiona Barry)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激增的病例數無疑將給印度醫藥制造業帶來沖擊。她解釋道,印度為發達醫藥市場供貨的合同制造商多集中在特倫甘地邦和安得拉邦,而該國國內生產主要在古吉拉特邦進行。從過去經驗來看,在第一波新冠疫情暴發時,由于人手不足、原材料供應困難、運輸困難以及涉及包裝和印刷的相關公司關閉等原因,印度就出現了藥品生產放緩的情況。
巴里認為,印度會不會出臺藥品的出口管制措施將是全球產業鏈關注的一個焦點。“印度政府有限制藥品出口的先例。為了應對本國藥品短缺,印度政府在2020年3月暫時停止了26種原料藥和用這些原料藥生產的成品藥的出口。如果印度在此次疫情中再次頒布這樣的出口禁令,全球藥品供應鏈就將受到影響。”
(注:以上采訪內容僅代表受訪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每日經濟新聞》立場。)
巴菲特芒格合體亮相 2021股東大會精彩盤點
巴菲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北京時間5月2日凌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56周年股東會在線上召開。“股神”巴菲特和他的老搭檔查理·芒格,以及巴菲特潛在接班人格雷格·阿貝爾及阿吉特·賈恩出席了此次大會。
大會開始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照例公布新財報。該公司第一季總營收645.99億美元,同比增長5.4%;經營利潤70.18億美元,同比增長19.54%,在計入其所投資盈利后,公司一季度凈收益117.11億美元,上年同期為虧損497.46億美元。
截至2021年3月31日,伯克希爾的四大重倉股仍為蘋果、美國銀行、可口可樂和美國運通,這4家合計占公司整體股票持倉的69%。
在問答環節中,巴菲特和芒格分享了他們對航空股、比特幣等的最新觀點。
#01
關于清空航空股
巴菲特表示,航空業不是公司投資組合里重要成分。他認為,一個營收不到1000億美元的行業虧損了很多錢,失去了潛在的盈利能力。由于國際旅行沒有恢復,因此盈利的恢復也不確定。伯克希爾沒有做錯什么。
#02
關于蘋果股票
巴菲特表示后悔去年出售了部分其持有的蘋果股票。他認為,蘋果股票非常物美價廉,且不認為蘋果估值瘋狂,估值需要和利率做比較。
#03
關于回購股票
芒格表示,如果回購股票是為了股價上漲,那是不道德的。但如果是為了股東的利益,則是一種有道德的行為。批評回購股票的人都不是公司股東。
#04
關于比特幣
巴菲特拒絕討論這一話題。芒格表示:“我不喜歡這種虛擬貨幣來綁架我們現有的貨幣系統。比特幣就好像一種憑空生出的金融產品,我不滿意這一點,我認為這一點和我們文明的發展是相悖的。”
#05
關于股票交易平臺Robinhood
巴菲特指出,這些平臺正在助長股市的投機交易,并為此做出了貢獻,Robinhood的運作機制像賭場,它上市就像賭場的老板已經加入股票市場。芒格對Robinhood做出了更為嚴厲的批評,并稱這些平臺依靠一種有爭議的“訂單流支付”作為他們的利潤引擎,而不是傭金。
#06
關于科技股投資
巴菲特表示,最好的投資,就是輕資產、重回報,像亞馬遜、蘋果都是好的?,F在這種企業越來越少了,而且不知道現在是輕資產,未來會不會也是輕資產。
#07
關于SPACs
巴菲特和芒格對股市中猖獗的投機行為提出了警告,特別是對SPACs(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的投機,并表示這是新投資者涌入股市的副產品。巴菲特警告說,“沒有人告訴你這種狂熱什么時候會結束”。
“缺芯”危機波及全球169個行業
圖片來源:攝圖網
隨著全球芯片短缺的持續,受到影響的行業將會越來越多。根據高盛一項最新的研究報告,全球有多達169個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芯片短缺的打擊,包括從鋼鐵產品、混凝土生產到空調制造、啤酒生產等行業,甚至連肥皂制造業也受到了影響。
該報告假設,受影響行業中芯片的平均短缺率為20%,短缺可能會持續三個季度。
美國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帕特·格爾辛格則表示,全球芯片短缺或將再持續兩年。格爾辛格在出席巴倫圓桌會議時表示:“我們估計,整個行業可能需要兩年時間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建造一個裝配線或晶圓廠需要一段時間。”
《華爾街日報》4月22日援引格爾辛格的話報道稱,除非更多芯片產能投產,否則汽車、電子設備等行業面臨的芯片供應短缺仍將持續。
受芯片短缺的影響,大眾汽車、福特、菲亞特克萊斯勒、日產和寶馬等車企均已被迫調整近期生產計劃,部分工廠暫停了汽車生產。
電子制造商中,三星和蘋果等也都表示其產品的制造和銷售面臨挑戰。蘋果首席財務官盧卡·梅斯特里在28日與分析師通話時表示,由于“供應緊張”,該公司預計本季度收入將減少30億至40億美元。CEO庫克補充道,供應鏈的挑戰將主要影響iPad和Mac電腦。“我們在采購使用較老的芯片制造技術制造的半導體時可能會遇到麻煩。”他表示。
由于新冠疫情期間人們對遠程工作、在線學習和其他居家隔離等需求增多,全球對新的移動設備、個人電腦和數據中心升級的需求激增,但同時,疫情暫時中斷了半導體的生產及運輸。這導致芯片市場的供需一直處于失衡狀態。
有分析認為,持續芯片短缺可能導致商品成本上升,從而推動通貨膨脹。高盛經濟學家認為,在2021年的大部分時間里,芯片供應短缺在美國將轉化為一種通脹稅,可能導致受影響商品的價格上漲3%,并在今年剩余的時間里將美國通脹推高0.4個百分點。
科學抗疫速報
01
賽諾菲與 Moderna 達成疫苗生產合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 月 26 日,賽諾菲公司與生物技術公司 Moderna達成協議,從2021年9月開始,賽諾菲將利用其在新澤西州的工廠為Moderna提供2億劑疫苗的填充/完成無菌生產服務和包裝供應。此次合作標志著賽諾菲正在為第三個疫苗項目提供生產支持。
02
輝瑞新冠口服藥有望年底上市
4月27日,美國醫藥巨頭輝瑞的首席執行官阿爾伯特·伯拉(Albert Bourla)在接受CNBC采訪時證實,他們正在研究可以口服的抗新冠藥物(PF-07321332),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靜脈注射型藥物。如果一切順利,監管機構也能迅速行動,那么該藥有望在今年年底完成三期試驗并投入市場。
輝瑞開發的抗新冠藥物已在3月開始進行初階段臨床測試;該藥物的特性為蛋白酶抑制劑,蛋白酶為病毒在人體細胞內復制繁衍所需的一種酵素,抑制蛋白酶的藥物療法已用于造成艾滋病的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以及C型肝炎病毒等。
03
口服抗病毒新藥MK-4482具有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潛力
4月27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倉鼠模型測試了可服用抗病毒藥物 MK-4482,用于抵抗新冠肺炎。研究顯示,MK-4482能顯著降低因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而導致的倉鼠肺部損傷水平。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新近出版的國際著名醫學期刊《自然通訊》雜志上。科學家們發現,在倉鼠感染SARS-CoV-2之前或之后12小時內提供MK-4482治療是有效的。這些數據表明,MK-4482治療可能減輕SARS-CoV-2的高風險暴露,并可能單獨或與其他藥物聯合用于治療已確診的SARS-CoV-2感染。
財聞集錦
01
拜登公布1.8萬億美元“美國家庭計劃”細節
拜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月28日,美國總統拜登發表上任以來對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首次演說,宣布了一項總額高達1.8萬億美元的“美國家庭計劃”。這項提案將在未來10年內向美國兒童、學生和家庭投資1萬億美元,并為中低收入美國家庭提供約8000億美元稅收抵免。
為了給上述計劃提供部分資金,拜登提議在未來15年內向最富有的美國人征收更高的稅收,將最高所得稅稅率從目前的37%提高至39.6%,并對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美國家庭的資本利得和股息最高稅率從20%提高至39.6%。
“美國家庭計劃”是拜登自今年年初上臺以來提出的第三項主要的經濟立法提案。“美國家庭計劃”、美國國會3月份通過的1.9萬億美元經濟紓困法案以及3月底宣布的逾2萬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是拜登為兌現其競選承諾所設計的經濟發展方案的主要組成部分。
02
東京奧運會或空場舉辦
4月28日,東京奧組委、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會、日本政府和東京都政府舉行了五方線上會議,隨后發布新版奧運會防疫手冊,計劃實行比先前更加嚴格的防疫措施。
東京奧組委主席橋本圣子在當天的記者會上稱,因新冠疫情趨緊,東京奧運會可能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舉辦。
目前東京奧組委內部對于觀眾人數問題有多個選項,除入場數為場館最多容納人數的50%、已售出門票的所有購票者都能入場等方案外,空場舉行也是一個選項。最終的決議將于6月敲定,也就是7月23日東京奧運會開幕的數周前。
此前東京奧組委已通過官方網站售出了約448萬張奧運會門票和97萬張殘奧會門票。一旦空場舉行,東京奧運會將開始繁重的退票工作。
03
歐洲投資銀行發行1.21億美元數字債券
圖片來源:攝圖網
4月27日,彭博社報道稱,歐盟的投資部門歐洲投資銀行已經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出售了價值1 億歐元(約1.21億美元)的兩年期數字債券,該債券由高盛、桑坦德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牽頭發售,其票面利率為零。
受此影響,以太坊周三觸及2713.95美元的歷史高位,此前一天上漲逾5%。
上周五,法國興業銀行也宣布,其子公司在公共以太坊區塊鏈上發行了1億歐元數字貨幣債券。
04
蘋果和谷歌宣布超級回購
4月27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 Inc表示,已撥出多達500億美元的資金用于回購股票。蘋果公司在一天后也承諾將回購900億美元股票。
兩家公司的回購金額都比之前的授權有了顯著增加,并且可能預示著在新冠疫情期間大幅削減股東回報之后,企業已經準備好將不斷增加的現金儲備返還部分給股東。
自4月早些時候財報季開始以來,已經有至少九家標普500成分企業宣布了回購計劃。
05
豐田5.5億美元收購Lyft自動駕駛部門
4月26日,Lyft宣布已與豐田自動駕駛子公司WovenPlanet簽署協議,將以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自動駕駛部門Level5。5.5億美元將分兩步支付,其中2億美元作為預付款,剩余3.5億美元擬在5年內結清。
分析認為,豐田此舉旨在加速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
完成收購后,WovenPlanet將擁有一支1200人的研發團隊,在日本、美國和英國共同工作。雙方還同意共同利用Lyft的系統和車輛數據,以加速WovenPlanet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并不斷改善安全性能。
圖片來源:每經制圖
圖片來源:每經制圖
記者:張凌霄 高涵
編輯:高涵
視覺:劉青彥
排版:高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