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18 09:39:11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雖然2020年還有十多天才結束,但在發行規模上,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收獲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2月17日,全市場至少有1347只基金成立,合并發行份額達3.03萬億份,遠超2019年1.42萬億份的歷史紀錄。明星基金產品的高申購額、低中簽率,是基金銷售市場貫穿全年的特征。雖然不少基金在成立后遭遇大規模贖回,但總計約2000億元的贖回規模,并不會改變今年公募基金大爆發的事實。
公募基金收獲的不僅僅是規模,還有質量。截至12月15日,年內3287只主動偏股基金中接近98%的基金取得正收益,超31%的基金收益率超過50%,年內收益率平均值為38.02%,中位值達37.27%,遠超上證指數11%的漲幅,也超過滬深300指數22%的漲幅。
與基金的高光不同,個人投資者在2020年過得極為糾結。注冊制從科創板推進到創業板,大量新經濟個股上市,大幅抬高了個人投資者的擇股難度,以剛剛成為兩市第二只千元股的石頭科技為例,個人投資者僅僅是因為其IPO絕對發行價(271元)太高,而忽視了24倍市盈率這一較低的相對價格,就放棄了5.56萬股的網上申購配額,遺憾錯失4000多萬元收益。與此同時,部分個股漲跌幅限制從10%放寬到20%,加大了投資個股的風險,屢屢出現的“閃崩股”“殺豬盤”,讓個人投資者更難規避市場風險。此外,面值退市制度以及對市場操縱行為更嚴格的監管,讓垃圾股炒作空間被大大壓縮,個人投資者“愛搏才會贏”從以前的小概率已基本變成了現在的零概率。
在價值股和成長股為主線的2020年,個人投資者缺乏投研能力、缺乏風險管理能力、缺乏量化投資等技術手段、缺乏長期投資理念的缺陷進一步放大。這種馬太效應,正推動者個人投資者逐步轉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據筆者統計,在可比的3542家A股上市公司當中,2019年、2020年分別有2077家、1930家股東戶數減少,占比均超過一半,減少的股東數,絕大部分都是個人投資者。
如果我們將視野擴大到整個專業投資機構群體,就能更清晰地看到資本市場生態的質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中國私募基金存續規模達15.9萬億元,與公募基金相當。私募基金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規模3.7萬億元,同比劇增53%,表明高凈值人群也在通過機構大舉進入A股市場。今年前11個月,境內機構投資者交易金額占A股的比例已達到18.8%,為近年來最高水平;其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合計11.5萬億元,占比17.8%,較2018年末上升3.47個百分點,也是近年最高水平。
相比成熟市場機構投資者交易占比超過70%、持股市值超過一半的結構,A股機構化進程仍有巨大上升空間。隨著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保險機構、外資機構參與度的提高,機構投資者在A股的話語權將進一步提高,留給個人投資者博弈的空間只會越來越小。適當調降過高的收益預期,積極擁抱A股機構化的趨勢,是個人投資者的理性選擇,而只有理性,才能收獲可持續的回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