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17 09:23:42
每經記者|金喆 每經編輯|湯輝
■相關公司:穩健醫療(300888,SZ)
■市值:670億元(截至12月16日收盤)
■核心競爭力:重視研發、技術創新、質量控制、自有品牌
■機構眼中的公司:
醫療、消費雙輪驅動,復合賽道具有協同優勢(華創證券)
前三季度醫療業務超預期,疫情后品牌知名度提升(西南證券)
醫用敷料產品行業競爭地位穩固,產品結構優化(天風證券)
■所屬板塊:紡織服裝、醫療器械、大消費、次新股
一聽到微信消息提示聲,或者手機來電鈴聲,李建全的頭就“嗡嗡”作響,這是1月底疫情最艱難時的常態。大部分人都是找他“特批”口罩的,那種情況下,這位國內最大口罩生產商的董事長,也沒辦法談“口罩自由”。
因為主要業務涉及防護用品,穩健醫療在這場疫情下受到空前關注,前9個月營業收入已是去年全年的兩倍,醫療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8倍,到現在穩健醫療的口罩還是供不應求。
“一戰成名”,李建全站在了聚光燈下。今年9月,穩健醫療順利在創業板上市,目前市值接近700億元。
資本市場和投資者都關心,當新冠肺炎疫情緩解并最終消退,穩健醫療擴產的口罩生產線會不會閑置?接近700億元的市值靠什么支撐?公司會不會在醫療器械領域做一些新拓展?《每經人物·專訪董事長》欄目記者近日對話穩健醫療董事長李建全,解答這些疑問。
回顧疫情下的穩健:膽子應該更大些,反應也應更快些
李建全“出圈”,是從微博上的一封公開信開始,在那之前他很少活躍在公眾視線,微博粉絲只有幾萬人,很少接受媒體采訪,特別是疫情前剛準備重啟IPO,正處于靜默期。但疫情初期撲面而來的質疑,讓他決定還是澄清一下。
在這封公開信里,李建全告訴大家穩健醫療從2019年12月20日就開始加班趕制口罩,截至1月26日已經生產1.089億只口罩。李建全去年底發現口罩交貨有些異常,他預感今年需求可能會大,便安排湖北口罩產線加班趕工。
但需求還是來得太猛烈了,即使全部生產線24小時滿負荷運轉,也沒辦法滿足需求。李建全決定暫時關掉電商端的銷售,先保障醫院、藥店渠道,后端庫存還是屢屢告急。
疫情這場大考,讓公眾認可了穩健醫療,也認識了李建全。10月14日,李建全入選“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40人”,這是深圳近年來的最高榮譽之一。
回顧這場戰斗,李建全只給穩健醫療打8分。他覺得穩健應該比別人的反應速度稍微快一些、膽子更大一些。“很多不是我們醫療行業的人膽子更大,比如上新的設備、新的投入都比我們大,我以為我還算膽子大的,也是敢于投入的,后來一看他們反而比我們做得更多。”
李建全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也體現了如同公司名稱一樣的企業文化——穩健,但另一面來看就是保守。他當時預期疫情很快就會過去,沒想到現在國外疫情仍然嚴重,穩健的口罩還是供不應求。如果當時不那么保守,為社會提供的防疫產品會更多,公司也會因此更好發展。
今年2月,穩健醫療口罩生產線滿負荷運轉
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讓李建全覺得最自豪的,是穩健醫療履行了承諾,即便是在口罩供應最緊張的時候也保障終端不漲價。
最開始,穩健醫療要求經銷商不能漲價。李建全說,醫用敷料中間費用高,疫情發生后他跟經銷商溝通,讓他們把利潤讓出來,穩健也會補一部分,只要是藥店賣出去的口罩都不允許漲價。
后來口罩的原材料價格飛漲,熔噴布從漲價3、5倍到后來最高時50倍,穩健醫療都買過。李建全記得,平時熔噴布的價格大約17000元一噸,他們合作關系最好的供應商,當時賣給穩健醫療的價格都到了60萬元/噸。公司內部有人出于成本考慮提議漲價,李建全還是沒有松口。
“我們內部也有思想斗爭,肯定有人說漲一點,我就給他們說認真想一想,對外的承諾要不要執行。”在李建全看來,信譽、社會價值都優先于企業價值,如果穩健在這個時候漲價,可能分分鐘賺10個億或者更多的錢,但拿這10個億去打廣告能不能買回消費者的認可,后來大家還是思想上達成一致,堅守了承諾。
據了解,疫情下穩健醫療的一次性醫用口罩平均價格遠低于同行。三季報顯示,穩健醫療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5.23億元,同比增長205.3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1.50億元,同比增長678.64%。另有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主要原材料為棉花及由棉花制成的棉紗、醫用坯布等,2017年~2019年,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占生產成本的比例分別為54.94%、51.26%和50.77%。
論未來業績:今年的增速不可想象,很難長期維持這樣的高速運轉
很多媒體在疫情期間拍攝的醫護人員畫面上,印在口罩、防護服上的logo讓人們記住了穩健醫療。疫情后防護用品成為風口,穩健醫療也成了人盡皆知的明星企業,醫療機構對穩健醫療的態度也發生了180°轉變。
“在這以前,你可能想象不到(醫院)有多難進,很難很難,真的很難。”談及此,他忍不住反復強調。李建全說,醫用耗材需要醫院招投標,以前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不算太高,醫院不認識你,做銷售的難度就很大。
穩健醫療的產品定價在同行里屬于中等水平,覆蓋的3000多家醫院客戶大部分是三甲醫院。李建全說,越是二級三級醫院穩健可能更好進去,越是對耗材相對要求低一些的醫院,進去的難度要大些,這主要是因為醫院本身面對的患者類型不一樣,對價格的認識和理解也不同。特別是一些基層醫院醫生,可能只是對穩健略有耳聞。
這些年,李建全也遇到過很多不了解穩健的客戶,就是追求價格,這一點上穩健醫療并不占優勢,因此流失過一些客戶。結果這次疫情他們發現穩健沒漲價,在其他品牌漲價的襯托下反而便宜了,所以又回流來購買穩健的產品。還有一些以前沒打過交道的醫院聽到是穩健的人,就說“進來談吧”,起碼大門是敞開了。
疫情是一面放大鏡——一方面,把穩健醫療的關注度拉到30年來的峰值,褒獎、認可接踵而來,今年9月份在創業板上市后也一路享受高光,券商力推、股價短時間內翻倍,李建全家族的身家也超過400億元。
另一方面,穩健醫療也必須接受更嚴苛的考驗,特別是成為上市公司后,公眾更關注它的業績增長動力。目前,公司已經是市值接近700億元的大公司。截至三季度末,股東戶數超4萬戶。
疫情前穩健醫療的口罩產能是200萬只/天,現在是2000萬只/天,相當于之前的10倍。以前穩健醫療1/3的收入來自醫療業務,但今年疫情改變下這部分收入占比超過7成。
當市場對口罩、防護服的需求回歸到疫情前的水平,穩健醫療擴產的生產線是否會閑置?穩健醫療股價上漲的邏輯來自今年強力的業績增長,疫情過后業務量還能支撐現在的股價嗎,如果不能支撐,股價又會不會跌落?
這些都是李建全作為董事長必須回答的問題。李建全坦言,做企業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疫情暴發后業務的增長速度確實不可想象,但也很難長期維持這樣的高速運轉,對穩健來說,未來的發展肯定還是依托于現有業務。
“疫情使穩健進入了很多之前難以進入的渠道,且我們產品有質量保障,性價比也高,我們會抓住這次機會,開發更多產品,進入更多渠道。”他指出,既然有這個增長,就會帶來更大的市場份額,規模肯定擴大了,就薄利多銷。
李建全還認為,對企業而言上市意味著更大的責任,這些年他的感觸就是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他希望在這個領域打造一個具有品牌競爭力的企業。穩健的文化就是穩扎穩打,沒有站穩的時候不敢跑,跑得不夠快的時候,要把基礎打好。
談行業升級:撕掉國產醫用敷料“劣質低價”標簽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穩健醫療可能不會如此迅速被公眾熟悉,李建全也依然在自己的領域里保持低調。在過去很多年里,醫用敷料為代表的低值耗材長期被外界評判“劣質低價”,中國醫療器械行業要轉型,必須撕掉這些標簽。
“這個(問題)有認識誤區,現在中國已經代表了全球醫用敷料技術的最高水平,這個領域的公司全被我們干掉了。”李建全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強調,現在中國低值耗材的質量標準和體量都已經是世界第一,這個行業已經從最高峰的幾千家工廠減少到幾百家。醫療用品必須講質量,要做到完全沒問題,就需要一套嚴密的管理體系。
在李建全剛進入這個行業時,中國企業生產的低值耗材確實靠低價的路子拿下市場。作為中國第一批外貿出口人,他看到了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的差距,最刺激他的是別人評價“中國的出口產品質量不行”。
李建全說自己創業時已經想得很清楚,一旦開了公司就像上戰場,不在乎賺不賺錢,只在乎質量好不好。“我最痛恨別人說中國產品是垃圾,最害怕客戶投訴,我這個人特別要面子,所以要把這個(中國產品不好)帽子甩掉。”
前面十年,穩健醫療的日子并不好過。剛開始,李建全按照日本醫用敷料進口的產品標準去做,這為穩健的質量奠定基礎。隨后,他要求對公司產品進行ISO認證,當年(90年代中期)10萬元的咨詢費對于穩健醫療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李建全說,他在質量面前是非常較真的,也是靠質量,穩健成為行業第一。在穩健醫療拿下行業第一后,以前行業內不少頭部公司因為各種原因倒下。2005年,他又牽頭組建醫用敷料協會,推動整個行業向質量看齊。
與李建全打過交道的人都感慨,這位“50后”的企業家依然“血氣方剛”。而在行業內,他還有一個“綽號”,就是“棉花狂人”,而且,他把棉花放在了醫用敷料和日用消費品兩個看似不搭界的業務上。他用十年時間,把穩健醫療推上醫用敷料第一的位置,也同樣用十年時間把”全棉時代”做到30億元銷售規模。
“全棉時代和穩健醫療是一家?”這是李建全經常被問到的一句話。疫情之前,大多數公眾都沒聽過穩健醫療,更不知道這兩家業務上幾乎不相關的公司竟是由同一位老板掌舵。
全棉時代主打家居用品及母嬰產品等消費品,穩健醫療的主要產品是醫用敷料,兩者除了在原料上有些重合,在渠道、客戶類型、應用場景上都有很大區別。談到創立兩個品牌的初衷,李建全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任何一種商業模式莫過于把消費者放在首位更重要,思維方式首先應該是消費者,如果只是想用一種模式去賺錢,這是短期行為,你要去想象,你能為消費者創造什么。一旦去賺信息不對稱的錢,就是對品牌的傷害,是不可持續的。
最新數據顯示,穩健醫療今年前3季度日用消費品業務收入達到23.17億元,同比增長16.52%。而在疫情發生前,全棉時代是穩健醫療最核心的收入和利潤來源。
在李建全的辦公室掛著一幅畫,內容很簡單,一朵棉花下寫著”全棉改變世界”。這是李建全一直在追尋的消費理念,也是消費觀念變化大潮下的縮影。中國品牌要想擺脫原來低價低質的刻版印象,將對產品品質的極致追求和對消費者需求的無限契合相兼容,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記者手記|醫療器械行業轉型升級,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在此次疫情中,公眾對醫療器械領域格外關注,才發現行業里“藏著”穩健醫療這樣一家細分領域的“獨角獸”。
在固有的印象里,低值耗材門檻低、雜牌多、價格便宜,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他醫療器械拓展海外市場。但實際上,這個行業正在用過去十五年的努力改寫歷史,中國醫用敷料已經在技術水平和市場份額上做到雙指標第一。
這是我國醫療器械產業自主創新、用品質打市場的樣本,值得同行借鑒。但是,行業里還有很多魚龍混雜的“投機者”,這也警醒我們,中國醫療器械的國際化路徑還很長,需要頂層設計、產業同步覺醒,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記者:金喆
編輯:湯輝
視頻編輯:朱星運
視覺:陳冠宇
排版:湯輝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