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24 22:33:29
在疫情催化下,即時配送和冷鏈運輸在2020年激發出新的機遇和增長空間。
每經記者|趙雯琪 每經編輯|王麗娜
2020行至年尾,回顧這不平凡的一年,無論是作為疫情剛暴發時每個人與外界聯系的重要橋梁,還是作為全國經濟回暖的風向標,物流這個基礎設施的重要性都在一次次凸顯。
在11月21日舉辦的中國物流企業家年會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表示,前三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202.5萬億元,扭轉了上半年負增長局面,社會物流需求穩步回升,物流業總收入為7.4萬億元,市場規模接近往年正常水平。與此同時,10月份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6.3%,連續3個月處于回升態勢,行業活躍度有所加強。
不過他坦言,這一次疫情的暴發也暴露出應急物流、冷鏈物流、醫藥物流、國際物流與供應鏈等短板問題,還包括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問題。在何黎明看來,物流業連接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是打通供應鏈、協調產業鏈、創造價值鏈,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保障。而在當下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現實挑戰時,更需要加強物流頂層設計,依托強大國內市場,加強產業聯動融合。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疫情催化下的到家、生鮮電商以及醫藥運輸等行業的爆發也進一步推進冷鏈物流和即時配送需求的提升,并對原有的冷鏈和即時配送物流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和考驗。
何黎明表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202.5萬億元,扭轉了上半年負增長的局面,社會物流需求穩步回升。物流業總收入為7.4萬億元,市場規模接近往年正常水平。
同時他表示,物流市場集中度有所增強,截至目前,我國A級物流企業總數達近7000家,其中5A級企業358家,物流規模效應逐步顯現。初步估算,全年物流運行將實現小幅增長,保持平穩復蘇態勢。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則表示,物流需求增速連續三個月回升,工業物流需求穩步復蘇,與消費、民生相關物流需求增勢良好,電商、網上零售等新動能帶動作用增強。物流市場供需關系改善,活力動力增強,物流行業穩中向好。
不過雖然整個物流行業穩步回升,但是具體到企業,依然有眾多從業者表示,物流運力資源分散,標準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等行業痛點仍然存在,也成為各個細分領域長期發展必須面臨的問題。
天地匯集團總裁何一博表示,疫情集中暴露了公路物流資源比較分散、經營主體較多等問題,面對應急情況時,C端司機運力在短時間內較難形成生產力,行業的“小、散、亂”讓人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催化下,即時配送和冷鏈運輸在2020年激發出新的機遇和增長空間。
根據中國物流企業家年會現場的數據,從統計預測來看,2020年市場規模達到1700億,從業務增長的角度看,2015年整個同城即時配送市場出現了井噴式發展,此后每年增長都在30%以上,遠遠超過傳統快遞公司的增速。
“在整個行業里面,消費者變化非常明顯,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去年我們整體服務了中國4.6億的消費者。我們已經不僅僅送傳統的餐,越來越多的品類會向非餐類品類拓展,包括可以看到日常用品。”美團配送首席戰略官洪鍇表示。
在他看來,未來在整個產業里面,即時配送平臺會跟更多的產業生態伙伴攜手良性發展。據洪鍇表示,美團配送目前逐漸往產業兩端拓展合作,從上游跟更多的商業合作伙伴、運力合作伙伴、金融,包括更多傳統物流以及充換電設備等合作伙伴加深合作,未來幾年,這樣的趨勢會更加顯著。
與即時配送需求一同被激發的則是冷鏈物流,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陳燕燕表示,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冷鏈注冊的企業也不斷增加,三季度比二季度上漲了52%。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市場上的需求已經飛速增長,但是對標歐美的冷鏈技術,我國冷鏈流通體系的現代化程度仍然是不高的,而且還存在不少的問題。
九州通張青松分享醫藥冷鏈發展趨勢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趙雯琪 攝
九州通醫藥集團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青松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冷鏈物流一直在國內是一個比較熱鬧的細分領域,但長期處于群雄割據的狀態,很多企業都在做,但是不同領域冷鏈的細分標準太多,當下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管理和運營的精細化。
他同時表示,疫情期間大家買藥的消費習慣變了,網上下單比例提升,加速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的轉變,這對于整個冷鏈物流行業服務能力標準提升是個好事。
公開資料顯示,九州通醫藥集團物流有限公司定位于大健康產業,4000余條物流線路,131座物流中心,配送網絡覆蓋95%以上的行政區域。
而在此趨勢下,張青松表示,未來醫藥購買需求將從B端向C端轉移,這也直接導致消費需求變得零散,對醫藥冷鏈的供應鏈協同體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讓未來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遠遠大于競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