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8 13:29:15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文多
10月28日,“2020聯想創新科技大會”線上拉開帷幕。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院長林毅夫出席并發表演講。
林毅夫表示,中國的經濟發展道路沒有改變。他闡釋道:“過去的情況是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所以有些學者把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稱為對外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當中央提出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后,有些人心里就在嘀咕,是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要變化了?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貿易國,中國如果轉變了發展模式,影響的不僅是中國,也會影響世界。我個人的理解是,之所以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有短期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實際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并沒有改變。”
圖片來源:聯想集團提供
林毅夫介紹,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由2006年時的35.4%降至2019年時的17.4%,其中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越大的經濟體,出口的比重就會越低;其二,經濟越發達,服務業的比重就越大。因而,出口占我國GDP的比重仍將逐步下降。“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現在確實是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變局。在這個大變局當中又有很多挑戰,但是經濟發展的原則總是這樣的,不管是國家或是企業,一定要非常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困難和限制,但同時也要對我們自己的優勢有正確的把握。”他說道。
林毅夫表示,變局之中要看清楚自己的優勢,中國有三大優勢:
其一,在傳統產業上有后來者的優勢。中國目前發展的態勢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有一點像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新加坡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韓國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這些東亞經濟體,利用跟發達國家收入水平的差距所代表的產業鏈技術的差距,維持著平均大約是8%~9%的增長。林毅夫認為,中國從傳統產業后來者的追趕上面看,也有8%的增長潛力;
其二,在像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5G、萬物互聯的新產業革命上,中國有半道超車的優勢。這些產業的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周期特別短,并且中國有全世界最完備的產業布局和全世界最好的供應鏈,在這種短周期的新產業革命上面,可以和發達國家齊頭并進。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所謂的“獨角獸”:創業10年左右還沒上市,但是它的市值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
其三,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市場。就像航空母艦一樣,體量越大,抵抗外來沖擊的能力就越強,所以中國在未來的發展上可以維持比其他國家更穩定的發展。
林毅夫表示,利用好上述三大優勢,相信中國在2030年之前有8%的增長潛力。他認為:“不管國際的形勢怎么樣,我相信在正常年份,我們可以保持6%左右的增長,會比其他國家高出3個百分點的增長。即使受到像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我們的增長率可能在2%~3%,但是全世界的增長可能是負5個百分點。”
林毅夫總結道,中國仍然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市場擴張最快的國家,會給企業家提供最好的發揮舞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