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4 21:50:03
每經記者 李玉雯 每經編輯 易啟江
9月24日,上海銀行副行長施紅敏在外灘大會分論壇上表示,數字金融下銀行業的發展既要創新變革的思維,更應該堅持不變的底線。
在施紅敏看來,數字金融改變的是金融業態,而不是金融本質。數字金融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擴展銀行服務的普惠面,促使“千人千面”的差異化服務更加精準和友好;另一方面因數字金融的開放性和互動性,又使得網絡、數據和新技術方面的風險和傳統風險疊加,給銀行和監管部門帶來全新的風控挑戰。但不管金融業態如何改變,金融的核心是信用和風險,銀行本質上就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數字金融不是目的,以數字金融提升風險經營能力才是最終目標。
在這場以“數字金融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論壇上,施紅敏提到,數字賦能之下的銀行業為城市發展帶來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從金融服務廣度、服務品質、服務深度等方面都能夠予以體現。
一方面,數字金融拓展了服務廣度。如今的城市生活更加便捷和安全、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背后都離不開大數據支撐。金融機構在將數字金融應用到城市發展每個角落、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也利用自身深耕本地政府企業的優勢為大數據增加積淀。
另一方面,數字金融提升了服務品質。今年疫情期間,人們社交和生活方式急劇轉變,減少外出甚至足不出戶,客戶更傾向于“非接觸”服務。對所有金融機構來說,這都是對金融科技能力的一次壓力測試,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數字化轉型有充分準備的銀行而言卻是一個“風口”。
在此背景下,疫情推動金融機構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服務客戶“線上+”的能力持續增強。施紅敏透露,疫情期間,上海銀行線上渠道的增長彌補了線下業務量的萎縮,上半年線上個人客戶較年初增長18.10%,活躍客戶數同比增長142.51%;互聯網業務交易額同比增長56.44%。
此外,數字金融延伸了服務深度。從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到現在整個行業著力打造的智慧銀行體系,數字金融推動銀行不斷加快創新步伐,延伸服務深度。
科技浪潮迭起之下,銀行如何面臨轉型之路?在施紅敏看來,數字金融大潮下,銀行業的發展,既要創新“變革的思維”,更應堅持“不變的底線”。
首先,數字金融改變的是金融的業態,不變的是金融的本質。數字金融的發展,一方面通過發揮其數據和科技優勢,擴展了銀行各類服務的普惠面,對個人客戶來說,“千人千面”的差異化服務更加精準和友好,對企業客戶來說,針對不同資金需求、不同資金實力的大中小企業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有利于解決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另一方面,因數字金融的開放性和互動性,又使得網絡、數據和新技術方面的風險和傳統風險疊加,給銀行和監管部門帶來全新的風控挑戰。“但不管金融業態如何改變,金融的核心是信用和風險,銀行本質上就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數字金融不是目的,以數字金融提升風險經營能力才是最終目標”,施紅敏表示。
其次,數字金融改變的是市場競爭格局,不變的是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之道。目前,互聯網創新企業、社交媒體巨頭依托其天然基因、憑借其技術優勢拓展金融邊界,成為了銀行業的跨界競爭者。
在施紅敏看來,無論市場參與者與競爭格局如何變化,商業銀行以客戶為中心的宗旨永遠不會改變。銀行業的發展歷程,一再證明客戶對其安全性的信賴毋庸置疑,在數字金融時代,銀行業要比拼的還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能力創新和變革,也就是對既有的服務不斷迭代升級。
最后,數字金融改變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不變的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注意的是,數字金融在給多數人帶來紅利的同時,也讓一部分群體無所適從。比如,老年群體在面對網約車、網上售票,無現金支付、在線預約掛號等場景時,成為被數字金融時代遺忘的群體。
“對于這一點,我們的體會是非常深刻的。養老金融是上海銀行的特色業務之一,目前上海每3位養老金客戶,就有1位是上海銀行客戶。為了讓更多老年群體享受現代金融的便利,我們在全國率先開發了存折取款機,推出國內首款專門針對老年客戶的手機銀行……以上這些努力,應該說提高了老年客群對于數字金融的接受程度,讓他們有機會體會到數字金融的優質服務”,施紅敏表示。
在他看來,數字金融時代,銀行業更應該發揮其社會性的一面,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積極踐行社會責任,運用數字金融創新手段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助力實現人民美好生活。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