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05 14:02:56
每經編輯|步靜
今天(9月5日)上午,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2020年度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咨詢會在四川廣漢召開。時隔34年后,三星堆遺址將再次啟動發掘。
據了解,2019年4月,四川省委宣傳部組織實施《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并將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工作作為重點,為新時期三星堆遺址科學考古工作的展開、古蜀文明內涵和價值的深入挖掘提供了重要契機。2019年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制《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2)》,將聚落考古、社會考古作為今后幾年內三星堆遺址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方向,直接推動了三星堆祭祀區考古發掘工作的展開。
從2019年10月22日至2020年8月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在三星堆遺址的“1、2號祭祀坑”周邊開展了系統、全面的考古勘探與考古發掘,基本摸清“1、2號祭祀坑”周邊祭祀區域的范圍和各類遺存的年代序列和空間格局,為下一步發掘新發現“祭祀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確保接下來對新發現“祭祀坑”的考古發掘、現場技術保護和課題規劃工作的科學、順利開展,以全面、系統把握三星堆“祭祀坑”群的形成過程、空間格局以及古蜀國的祭祀行為和祭祀體系,四川省文物局于2020年9月5日在四川省廣漢市舉辦“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2020年度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咨詢會”。
1929年,廣漢縣中興鄉真武村的農民燕道誠父子在宅旁溝渠底部發現一個玉石器坑。燕家附近的一個小山旁有個大半圓形彎曲地,好像一輪明月,在當地被稱作月亮灣;月亮灣南邊較遠處有座小山,其中有三個小圓丘,在當地被稱作三星堆,取“三星伴月”之義。新中國成立后,考古工作者開始對三星堆、月亮灣一帶開始大規模發掘,發現三星堆本是人工土臺,周圍分布12平方公里的同時期遺址,遺址圍繞著邊長約1.8公里至2公里左右的推土城墻。
這一系列遺址被稱為“三星堆遺址”,其中第一期位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又被歸入“寶墩文化”;第二期與第三期系從第一期發展而來,時間跨度約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夏商王朝時期,也是整個三星堆遺址最輝煌和燦爛的時代。而考古學意義上的“三星堆文化”,正是以三星堆遺址二、三期為代表,此時三星堆古城已進入青銅文明時代,并成為整個川西平原的中心都邑;第四期位于商末周初,又被歸入“十二橋文化”。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紅星新聞、北京晚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