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12 18:20:44
傳統做法不可能在未來的路上持續下去。
每經記者|包晶晶 每經編輯|陳夢妤
“中國的房地產從增量時代到了存量時代,已經過頂了,然后在高位盤整,也可能以后會有一個長長的振蕩下行趨勢,所以房地產的整個競爭態勢、發展態勢都發生了變化。”朗詩集團董事長田明在8月12日的博鰲房地產論壇表示。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房企、經濟學家既有共識,也有分歧。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坦言,“房地產在中國經濟增長當中的直接貢獻加間接貢獻,大概在30%左右,金融和地產這兩項對中國經濟的穩增長,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還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不能回避這樣一個現實。”
田明表示,“中國的房地產已經從‘有無’進入了‘好壞’的階段,從‘有沒有’到改善,是一個大的變化。因此房地產企業要想在未來的市場里面活得好,需要轉型升級,傳統做法不可能在未來的路上持續下去。
“行業也好,里面的企業也好,可能要做好準備應對經濟社會高度不確定性和高風險。因為國際社會發生了不穩定因素,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風險有可能隨時爆發。”田明說。
旭輝集團創始人、旭輝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則相對樂觀,“對未來至少10~15年,我們自己看應該是20年,中國房地產還是非常好的,這是鼓勵我們所有房地產行業從業人員一直做下去的因素,現在很多人問對房地產行業看多還是看空,我認為這個時候應該要看多。”
“的確現在房地產行業已經進入了平穩發展階段,這個階段跟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在運行方式、市場表現、競爭模式等方面不同,所以我們要適應這個變化,摸索新的階段運行規律。我們現在還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每一年我們都會面臨著沒有想到的一些事情,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我們還是要穩健前行,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每經記者 包晶晶 攝
對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提出的“疫情后中國居民的需求是什么”問題,林中指出,“疫情還是促進了客戶需求的變化,就像2003年SARS時‘消滅’了北京塔樓的房子,大家開始住板樓。今年疫情的時候,大家都發現自己的客廳太小、房間功能不夠、廚房開放性不好,這些都會促進中國新一代的住宅。而剛需受到的影響可能更大,因為對收入增長的預期,以及職業的不穩定性,會使一些需求滯后。”
現在房地產是‘兩高一低’(高投入、高風險、低收益)行業,已經不是當年的“三高”狀態。以后要在這樣的行業里存活下來,是要在品質改善和企業產品創新方面有突破,行業也將迎來一個比較殘酷的調整、并購階段。
對于未來,林中認為一二線城市的剛需趨勢就是面積更小,確保總價能承受得起,所以現在會開發更加經濟、高效布局的剛需住宅,來應對這種購買力、支付能力的變化。
對于租售問題,林中坦言,“在中國能做長租的房子還是很少的,主要是在一二線大城市,流動人口多、商務人口多,中小城市的租賃市場有,但是不太大。從目前來看,租賃市場還是碰到了比較多困難,因為今年一線城市住宅的租金普遍下跌,疫情對租賃市場還是有影響的。從長期來看,租賃的需求還是會穩步增長的,因為在購房之前還是要解決居住的問題。”
“中國的租金跟房價會面臨很大挑戰,以前租金預測的模型是每年都會上漲3%~5%,那么租金未來會不會每年還上漲3%~5%?未來收入增長不那么快了,是不是意味著租金增長不會那么快,我們認為未來幾年租金增長還是會放緩,甚至未來兩三年都會停止增長。”林中說。
花樣年控股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潘軍持有不同觀點:“對于租售這件事情,我們相對悲觀。以北京為例,年輕人需要低房租,就需要住得更遠。現在在北京開車進到金融街、CBD,需要兩個小時,如果說現在能有租賃的土地,也只能是放在遠郊。如果你用住宅地來做長租公寓,年回報率只有百分之一點多,所以未來在一二線城市的租賃性住宅,我認為是沒有資源的,沒有市場環境。”
“國際經驗是發達經濟體在城市地區50%以上的居住都是通過租賃解決的,我相信租賃需求最終會改變供給。”田明提出異議。
潘軍堅持認為,“現在深圳已經在倡導把多余的公寓改造成寫字樓,但為什么做不成,就是因為租金上不去。國外的租金收益率能到4%、5%,深圳連1%都到不了,北京也到不了,你怎么市場化?我們能不能在產業園區就近配套非出售性的租賃項目,同時把比例提高一些,這樣一些企業員工可以就近居住。如果只按住宅的地價供應,就近居住是無解的。所以如果能把政策打開,我認為未來租售并舉才能真正落實。”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包晶晶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