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30 21:59:53
作為近年來萬億俱樂部的“新晉成員”,寧波、無錫、青島、長沙、鄭州、佛山6市相互之間經濟差值較小,競爭尤為激烈。以長沙為參照,過去兩年,其先后被無錫、寧波、鄭州超越,排名回落至第16位。而在今年上半年,長沙GDP實現5621.21億元,一舉超過無錫、青島、寧波、鄭州四座城市。
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編輯|楊歡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2020年注定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上半年我國GDP456614億元,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整體上,呈恢復性增長和穩步復蘇態勢。
危機來臨,考驗的是城市的韌性。在此次疫情中,國內頭部城市對穩定整體經濟形勢貢獻不小。這些城市既有經濟體量巨大,其中任何一座出現大體量經濟下滑,都會對同期整體經濟形勢帶來一定影響。
眼下,各個城市經濟發展半年報陸續放榜。目前已公布經濟數據的24個萬億及準萬億城市中,GDP實現正增長的已超半數。
我們常說城市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全球疫情蔓延、外部需求下行的壓力,哪座城市經濟更顯韌性?當上半年的經濟壓力轉嫁到下半年,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這些經濟強市又將如何應對?
今日起,城市進化論(ID:urban_evolution)連續推出城市“中報”觀察系列,本期關注城市——長沙。
圖片來源:攝圖網
賽程過半,長沙再度領先。
在目前已公布經濟增速的“萬億俱樂部”中,長沙以2.2%的成績,與南京并列第一。同時,GDP總量達5621.21億元,跑贏鄭州。
之所以說“再”,是因為在去年同期的16個萬億城市中,長沙也曾以8.2%的增速拿下“半程馬拉松”冠軍。但年終盤點時,鄭州卻以15.48億元微弱優勢險勝長沙,成為2019年中部經濟第二城。
有觀點指出,在沿海地區生產成本提升、貿易紅利下降的同時,近年來,受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的影響,中國的開放重心慢慢從沿海向內陸省市轉移。
多重機遇之下,內陸城市的競爭將更加激勵。對于長沙來說,如何把優勢保持下去,是其下半年需要回答的問題。
超越與被超越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城市半年報出爐的前一周,有關深圳向長沙“學習”的消息甚囂塵上。
作為“讓炒房客有去無回的城市”,長沙房價不僅遠遠低于深圳,也低于同處中西部地區的其他省會城市。甚至有論調稱,長沙遏制房價上漲,最終只會拖累經濟發展。
但事實上,長沙的經濟實力并不弱。2017年,長沙GDP10210億元,同比增長9.0%,經濟總量首次躋身“萬億俱樂部”,排名從2005年全國第28位,躍升至第13位。
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頭部城市集合,在“萬億俱樂部”中,成員間實力差距正在不斷加大。比如,榜首上海今年上半年GDP17356.8億元,是此前剛邁進門檻的佛山近四倍。
如果以經濟實力將這些城市劃分為上中下3個區,作為近年來的“新晉成員”,寧波、無錫、青島、長沙、鄭州、佛山6市同屬于下區,相互之間經濟差值較小,競爭尤為激烈。
以長沙為參照,過去兩年,其先后被無錫、寧波、鄭州超越,排名回落至第16位。而在今年上半年,長沙GDP實現5621.21億元,一舉超過無錫、青島、寧波、鄭州四座城市。
長沙能否穩住優勢?
與同處中部的“老對手”鄭州對比,根據此前兩市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長沙預期增速8%,鄭州6.5%左右。以此測算,長沙在年終反超鄭州,似乎不是沒有可能。
但需要指出的是,早在去年上半年,長沙與鄭州的GDP差距超400億元,卻在年末被鄭州以15.48億元微弱優勢險勝。而現在,長沙在上半場“積累的優勢”僅剩162億元左右。
出路還在制造業
圖片來源:攝圖網
“我們正處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慢不得、松不得、停不得。”7月2日,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在全市產業鏈暨制造業標志性重點項目建設工作推進會上如是強調。
仔細分析長沙經濟能夠快速回血的原因,第二產業“給力”是一個重要因素。作為全國重要制造業基地,制造業在長沙的經濟版圖中舉足輕重,占比超過40%。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長沙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9%,比一季度提升2.3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1%,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6.2個百分點……
“對于長沙而言,發展的基礎在制造業,發展的優勢在制造業,發展的出路還在制造業。”去年11月,胡衡華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指出。
在他看來,“限地價、限房價”等系列措施,雖然從短期來看影響了財政收入,是一種“劣勢”,但從長期來看抑制住了房價的非理性上漲,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有裨益。
這種“裨益”一方面體現在人才的流入上。從地理位置上看,長沙往南是珠三角,往東是長三角,往北是武漢,競爭對手眾多且各個實力強勁。
但作為一座在城市地位上處于弱勢的普通省會,長沙的吸引力其實要超出我們的預期。
根據長沙市統計局數據顯示,長沙市2019年常住人口新增23.98萬人,排名中部六省會第1位,全國第7位。
“人才的大規模流入,是我們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最大支撐”,為了吸引工程師和創新人才落戶,長沙有針對性地降低準入門檻,圍繞22條優勢產業鏈人才需求,近兩年累計發放人才獎補資金近12億元。
發力短板,培優補差
圖片來源:攝圖網
縱觀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表現較好的城市,有這樣的共同特征:新基建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投資布局加速。在17個萬億GDP城市中,長沙的表現也不遑多讓。
今年上半年,長沙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工業技改投資分別增長48.5%和23.2%,高于全市投資增速44.5和19.2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更是高達88.1%。
作為中部城市,長沙近幾年在發展互聯網產業方面確實下了狠功夫。但與孕育出眾多行業巨頭的本土制造業相比,長沙的互聯網產業仍處在相對初級的發展階段。
其具體表現為數量持續攀升,截至今年5月,長沙全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達到了9000多家。但多以中小企業為主,規模以上的互聯網企業占比較低,缺乏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龍頭企業。
此外,互聯網企業對于經濟的帶動能力還有待加強,根據工信部發布的《2019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統計公報》顯示,長沙軟件業務收入排名在20多位。
事實上,就互聯網產業而言,北上廣深杭的先發優勢短時間難以撼動。對于其他城市來說,雖然沒有本土互聯網大企業,但依然可以將目光轉向頭部互聯網企業重點布局的區域中心。
早在2018年,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就曾對互聯網企業發出熱情邀約:“我們期盼騰訊、京東、阿里巴巴等國內外知名互聯網企業將‘第二總部’落戶長沙,推動形成北有北京、南有深圳、東有杭州、中有長沙的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新格局。”
今年上半年,先是百度宣布全面開放Apollo 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落地長沙;再是騰訊云啟產業基地在長沙正式啟動,搭起雙方資源對接、產業合作的橋梁;而后,阿里云與長沙市芙蓉區簽署合作協議,成為推動當地數字產業的首批公司,助力長沙打造“中國軟件名城”……不難發現,長沙已在發力補齊短板弱項。
如胡衡華在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暨競賽活動總結會議所說,三季度要對照目標任務,培優補差、拉長補短,為四季度“決戰決勝”打下堅實基礎。
眼下賽程過半,中部省會長沙能否穩住優勢,完成“逆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