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23 21:42:44
每經記者|趙雯琪 每經編輯|王麗娜
今年以來,“新基建”成為經濟“熱詞”,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七大領域站在了風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創新工場了解到,“新基建”全棧工業互聯網產品提供商德風科技于6月22日完成由招商局創投與創新工場聯合領投、原股東云啟資本跟投的8000萬元A輪融資,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創新工場在新基建明確七大領域后的首個項目。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表示,人工智能已經走過黑科技發明期,進入了“落地為王”的應用發展期,其中,傳統產業與人工智能“場景+AI”的深度融合模式將創造最大的經濟價值。人工智能也將與新基建中的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核心領域打通鏈路,互相賦能,助推傳統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官方信息顯示,“德風科技”是一家專注于能源電力、石油化工等行業的工業互聯網技術公司,專注于能源電力、石油化工、煙草等行業的工業互聯網技術公司,提供先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安全物聯網平臺、工業大數據平臺等產品和解決方案,如5G多站融合解決方案、綜合能源互聯網云平臺、智慧電廠、智慧油田、數字孿生、智能安全物聯網方案等。
德風科技的創始人王清杰表示,新基建為整個行業的智能化轉型帶來了非常大的機遇,同時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落地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挑戰。如何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方式再重新定義工業互聯網,進而服務好傳統企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實際上,一直以來創新工場都在圍繞人工智能運用場景進行布局,而其在2019年年底剛剛獲得B輪融資的人工智能子公司創新奇智也在進行AI與傳統產業場景融合的探索。
選擇在此時出手投資新基建概念項目,創新工場負責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領域投資的合伙人方益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整體而言,新基建為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芯片、自動駕駛、機器人等創新工場長期布局的領域提供了一個很完善的框架,具有前瞻的規劃更有助產業界按序推動技術驅動的數字化經濟轉型。
“在這個通識的框架內,我們會堅持投資技術優秀,并且能給產業降本提效、帶來真正巨大價值的企業,換句話說,不僅僅是有技術和概念,更要做到技術產品落地并能創造實在、可持續的收入利潤的公司,我們覺得這樣的企業會更容易得到資本的青睞。”他表示。
而在選擇具體項目時,方益民透露,創新工場更加關注公司切入的具體細分行業市場的潛力是否足夠大、天花板是否足夠高;細分領域做的東西是否為客戶剛需,自身產品技術競爭壁壘夠不夠高,業務是否可持續;公司團隊背景、經驗是否和愿景相匹配;以及業務、財務的合規,按照上市標準來看是否能夠同樣滿足。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高管教育(EE)中心專家周向紅曾公開表示,從年內看,預計新基建投融資規模將會達到2萬億元至3萬億元。
可以看到的是,經過過去兩年人工智能與傳統行業深度結合的探索,人工智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接近大規模商業落地。深度學習、遷移學習、強化學習等技術也開始深入到金融、零售、交通、倉儲等具體行業領域,這些都讓資本在這片亟待開發的藍海中看到發展機遇。
不過業內認為,現有技術中真正落地且可以大規模應用的場景仍屈指可數,傳統產業等經典場景融合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的技術進行轉型升級,突顯出巨大優勢和市場價值。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