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6 08:41:31
全球疫情仍在持續發酵,如何理性認識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中國經濟回暖需要重點解決哪些關鍵問題?疫情給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帶來了怎樣的沖擊?中國又該如何利用產業鏈的優勢來降低疫情對經濟的損害?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對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周力進行了專訪。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易啟江
周力·深度透視↓↓
一、疫情之“危”
1、許多國外城市仍在封城,經濟停擺。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需求下滑和貿易的停滯。
2、國際物流運輸成本顯著提高。中歐班列已經基本恢復運營,在運輸醫療物資和生活必需品上發揮了重要的綠色通道作用,但班列開過去了,還要往回開的,這就面臨如何把國內需要的國外貨物運回來的問題。
3、我國對某些關鍵零部件進口依賴度較大,需要下功夫解決,補齊“短板”。
二、疫情之“機”
1、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支持企業謀劃國產化的替代方案,這是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的發力點。
2、對外開放首先要支持、維護產業鏈的開放。我們要利用勞動力市場規模和質量,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產業集群等方面的優勢,吸引海外優秀企業、優秀人才進入中國市場,提升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
3、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雖然給中國外貿、消費等諸多領域帶來嚴重影響,但數字化技術在極端情況下卻能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獨特優勢,我國“互聯網+”、數字經濟領域的“長板優勢”已經凸顯,包括電子商務、在線教育等領域發展都十分迅速。
5月22日,李克強總理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與往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特別之處在于,不可避免地會提到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經濟、全球經濟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前4個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我國外貿、投資、消費等多項數據降幅收窄、出現回暖。與此相對應的是,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卻擬再度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全球疫情仍在持續發酵,如何理性認識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中國經濟回暖需要重點解決哪些關鍵問題?疫情給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帶來了怎樣的沖擊?中國又該如何利用產業鏈的優勢來降低疫情對經濟的損害?
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對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周力進行了專訪。
周力對記者表示,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在全球產業鏈當中占據重要地位。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根據全球疫情變化,主動適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調整,維護產業鏈安全穩定,并在固鏈、補鏈、強鏈等方面下功夫。
全球中間品、消費品需求下滑嚴重
NBD: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疫情對經濟帶來的挑戰。您認為疫后經濟復蘇有哪些抓手?
周力:當前全球疫情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而對于我們國家而言,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現在進入常態化防疫階段。接下來就是如何抓生產,怎樣把經濟恢復起來。
圍繞國內經濟的復蘇,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六穩”“六保”,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抓手。
另一個方面的任務,就是如何開展對外合作。因為國內疫情雖然控制住了,但海外疫情還在發酵。許多國外城市仍在封城,經濟停擺。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需求下滑和貿易的停滯。
所以,中國經濟復蘇面臨的另一個任務是如何在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開展國際合作。
NBD:疫情期間,我們開展國際經貿合作可能會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周力:從目前來看,疫情席卷全球。二季度以后,疫情對經濟產生的影響還會逐步顯現。
舉例來說,全球總體上對中間品、消費品的需求會急劇下降,特別是石油、天然氣、工業原材料等。需求下滑后,供給會過剩,造成產品積壓。原來全球化的進程是正常的,現在突然停擺,甚至造成堵塞,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中國外貿企業訂單大大減少,國際物流不暢。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去年全國政協外事委在討論中就提到中歐班列的話題。當前,中歐班列已經基本恢復運營,在運輸醫療物資和生活必需品上發揮了重要的綠色通道作用。但班列開過去了,還要往回開的,這就面臨如何把國內需要的國外貨物運回來的問題。
另一方面,中間的運輸節點也大大減少了。尤其是歐盟國家,疫情較為嚴重,一些國家的外貿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所以,物流運輸的成本實際上是顯著提高了。
努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
NBD:您認為中國經濟如何在疫中尋機,提升市場競爭力?
周力:首先我們要看到,疫情在全球蔓延之后,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帶來了直接的影響和沖擊。這種沖擊在短期內難以恢復。大家知道,產業鏈、供應鏈上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會給最終產品的生產帶來嚴重影響。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產業鏈事關中國經濟地位和核心競爭力,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根據全球疫情變化,主動適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調整,準確評估不同行業受影響的程度,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上的扶持。
NBD:如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競爭力呢?
周力:經過艱苦努力,我國擁有完備產業體系,生產制造能力強大。
以口罩生產為例,疫情發生后,不僅僅是國企、央企,許多民營企業也紛紛復產擴產轉產,短時間內產能快速提升,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還出口、援助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為全球抗疫作出積極貢獻。
但也要清楚地認識到,當前我國部分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依賴度較大,部分產業鏈供應鏈的可替代性不強,掌控力較弱。
所以,疫情是一次大考,我們要在固鏈、補鏈、強鏈等方面下功夫,補齊短板,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尤其是關鍵產品的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我想強調的是,需要注重維護產業鏈的安全和穩定。產業鏈包括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需求包括基建投資、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供給層面,主要是鼓勵企業積極尋求替代解決方案。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們要系統梳理排查產業鏈上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要鼓勵企業維持一定的庫存水平,以備不時之需。
與此同時,要支持企業謀劃國產化的替代方案。這是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的發力點,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堅定支持、維護產業鏈的開放
NBD: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您認為如何才能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
周力:對外開放涉及方方面面。從經濟角度來看,我認為對外開放首先要支持、維護產業鏈的開放。
閉門造車沒有出路,我們要利用勞動力市場規模和質量,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產業集群等方面的優勢,吸引海外優秀企業、優秀人才進入中國市場,提升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
我們可以看到,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給中國外貿、消費等諸多領域帶來嚴重影響。但數字化技術在極端情況下卻能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獨特優勢,我國“互聯網+”、數字經濟領域的“長板優勢”已經凸顯,包括電子商務、在線教育等領域發展都十分迅速。
一季度,我國互聯網企業收入同比增長1.5%,但增速較1-2月回落3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
所以,通過產業鏈的開放,積極培育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全面分析了當前全球經濟形勢。
“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國際形勢作出這樣的判斷。
這為我們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我們要開動腦筋,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困難、風險和挑戰,積極引導全社會增強信心,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NBD:兩會期間,除了產業鏈以外,您更關心哪些話題?
周力:我所在的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關心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如疫情下的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化、如何應對日益增大的風險與挑戰,如何更好地開展對外友好交往、疫情后怎樣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等。這些問題,也都是今年兩會討論的熱門話題。
每經記者:張懷水
編輯:陳旭 易啟江
視覺:蔡沛君
排版:易啟江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