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18 23:27:29
作為全國最年輕城市,若從2019年12月9日,鄭建忠出任龍港市委書記,龍港市機構人員正式履新這天算起,截至昨天(3月17日),龍港市正式運行剛滿100天。
每經記者|程曉玲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溫州市政府政府官網
眼下,正值新一輪經濟數據公布,無論是一躍成為全國最年輕城市的龍港,還是剛剛失去經濟重鎮龍港的蒼南,在區劃調整后的成績都備受關注。
日前,有網友在溫州市政府網絡問政平臺上提問↓↓↓
若照此估算,2019年龍港GDP比2018年(299.5億元)僅多出1.01億元。反觀蒼南,不算龍港部分,則比2018年增長超90億元。
此前,龍港撤鎮設市時,相比經濟體量占據蒼南縣半壁江山的龍港,更令人擔憂的是即將“大失血”的蒼南。而如今看來,似乎和大家想象中不太一樣。
上述數據從何而來?城叔梳理發現,“2019年蒼南(原)GDP為652.21億元”,來自溫州市統計局2月18日公布的全市生產總值(2019年4季度)報告。而“2019年蒼南(新)GDP351.70億元”,則是3月10日蒼南縣統計局針對另一則網友問政的答復內容。
此后,城叔先后向龍港市經濟發展局、溫州市統計局進一步求證。
龍港市經濟發展局指出,2019年龍港撤鎮改市,涉及到蒼南與龍港數據劃分,2019年龍港的GDP將由溫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后再給予確定。而溫州市統計局則表示,蒼南(新)GDP數據為蒼南縣統計局根據已有數據得出的估算值。
事實上,作為全國最年輕城市,若從2019年12月9日,鄭建忠出任龍港市委書記,龍港市機構人員正式履新這天算起,截至昨天(3月17日),龍港市正式運行剛滿100天。
無論是龍港,或是蒼南,都需要度過自己的適應期。過去的一百天,他們是如何求變的?
龍港“重任在肩”
為中國新型城鎮化探路先行,這是擺在龍港市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
去年8月,浙江省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溫州龍港撤鎮設市。當時,浙江省民政廳廳長王劍侯就表示,龍港撤鎮設市不僅僅是行政區劃的調整,也是行政管理體制的一次改革和探索。其亮點和特色可以概括為“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
比如,把41個鎮級機構整合成15個大部門,承接蒼南縣下放的縣級權限。并且不設鄉鎮、街道,實行“市管村(居),分片服務”的新模式,強調高效、低成本,這在中國縣級行政區域是獨一無二的。
“改革是龍港的最大特征、最大動力、最大使命,是龍港發展的制勝法寶”。被譽為憑借體制突圍致富、由溫州農民集資建設的“中國第一農民城”,龍港的改革基因無需贅言,但在打造樣本的過程中,其也需要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和智力保障。
此前,鄭建忠曾指出,龍港市急需出臺扁平化和大部制兩個改革實施方案。在其上任后不久,便率隊前往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交流學習,希望借助該中心在新型城鎮化理論研究方面的成果,加速龍港市設市之后的改革進程。
就在幾天前(3月15日),龍港還發布了招聘政府高級雇員公告,招聘城市大腦建設首席信息師、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席規劃師、縣域治理現代化首席設計師和人民政府高級法律顧問,以解決在智慧城市建設、規劃設計等方面,專業人才緊缺的問題。
事實上,作為特大鎮破“級”限的一個樣本,龍港轄區常住人口37.87萬,2018年實現生產總值近300億元,財政總收入達24.6億,已超過中西部一些地級市的經濟體量。但其也面臨著政府服務體系與規模不相適應,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上難以同步等問題。
過去一百天,龍港在公共服務方面已有所行動。甬臺溫高速復線開通,白河路、咸陽路、宮后路、虎躍路等“斷頭路”打通;沿江服務綜合體進入全面裝修階段;而在龍港新城,龍港市人民醫院遷建工程也在加速推進。
從區劃調整駛向發展“快車道”,龍港需要一個調整適應的過渡期。近年來,龍港產業結構以印刷包裝、工藝禮品、塑料、紡織等傳統制造業為主,缺乏高新技術產業和項目推動,這也導致其高端人才集聚能力不足。
在龍港市第一次黨代會上,鄭建忠表示,將大力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推進優勢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計劃,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提升、鏈條化發展、集聚化布局、智能化改造。
蒼南扶持“新手”
失去龍港的100天,蒼南縣表現出了強烈的危機感和“求生欲”,并積極付諸行動“化危為機”。
“2020年是蒼南龍港分設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任務非常艱巨,意義格外重大。”去年12月21日,蒼南縣政府召開的一場工作務虛會提出,要在中央、省市發展大局中找準新蒼南的站位,并喊出“為新蒼南的再次崛起拼盡全力”的口號。
3天之后,蒼南縣委書記黃榮定又主持召開會議,明確全縣2020年的工作方向和重點,以及今后一段時期的工作思路。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黃榮定在會上表示,2020年是龍港設市后,新蒼南縣的開局之年,站在新的歷史關口,全縣上下必須更加精準、更加有力、更加扎實地開展好各項重點工作,推動蒼南發展再上新臺階。
在蒼南縣確定的五大重點工作領域中,有一項為“聚焦聚力大統籌大融合”,其中第一條就是要樹立大縣大城的理念,更加突出縣城靈溪的首位度。蒼南此舉,或許意在通過扶持靈溪以填補龍港的缺口,順勢提升縣城對周邊鄉鎮的輻射帶動作用。
事實上,曾經與龍港同為全國百強鎮的靈溪,近年來一直保持著可觀的上升勢頭。在2018年全國百強鎮榜單中,蒼南縣共2個鎮上榜,其中龍港排名第17,比上年上升1位;靈溪位列第45名,排名比上年上升2位。
2019年,靈溪再次進位,在全國百強鎮榜單上排名第44位。同年5月,浙江省統計信息調查服務行業協會發布鄉鎮綜合競爭力評價,靈溪位列全省第3。
此前,龍港手握國家和省市各級改革試點的政策機遇以及工業強鎮的硬實力,靈溪與其同臺競爭,難免“矮一頭”。如今,龍港分設,縣城靈溪便成了當之無愧的“排頭兵”。
去年9月,龍港撤鎮設市的消息“官宣”不到1個月,蒼南本地官媒推出靈溪鎮委書記謝磊的專訪報道,當中提到,“我們有著非常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商貿氛圍,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小城鎮必然會加速發展,可以說靈溪還是一塊價值洼地。”
過去一年,靈溪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3.82億元、增長7.29%,財政總收入28.89億元、增長6.25%,增速遠超浙江省平均水平。
如何1+1>2
早在龍港撤鎮設市之初,溫州市市長姚高員就曾公開表示,龍港撤鎮設市必須考慮今后的區域協同發展問題,“1+1必須大于2,不能等于2,更不能小于2。”
無論是“重任在肩”的龍港,還是“另謀出路”的蒼南,如何實現區域協同和錯位發展,是未來雙方需要努力的方向。
去年底,《溫州都市區建設行動方案》正式對外公布,其中,龍港、蒼南和平陽一起,都被納入都市區核心區和南部副中心范圍。
而從兩地各自的規劃來看,溫州大都市區南部中心的區域優勢不容忽視,但各自的側重點卻有所不同。
坐擁商貿優勢的蒼南重在交通區位、新能源和生態旅游業的打造,而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改革“試驗田”的龍港,則更加關注智慧城市等領域。
事實上,經濟體量上看,以2018年的數據為例,曾經的龍港鎮,GDP在各鎮中數一數二。但撤鎮設市之后和溫州各縣市比起來,299.5億元并不算突出。
而蒼南原本的經濟體量和甌海差不多,但“分家”之后,經濟總量僅多于洞頭、泰順、文成,和永嘉、平陽不在一個等級。
今年初,蒼南-龍港工作交流座談會召開,就兩地如何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釋放更大的改革紅利,實現“1+1>2”的雙贏局面進行首次對話。
鄭建忠表示,龍港、蒼南要加快構建兩地協同發展框架,形成常態化的協商聯絡交流機制。黃榮定也提到,兩地要強化機制共創、規劃共繪、設施共建、產業共興、環境共保和民生共享。
正如姚高員所說,“改革的目的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雙贏”。但任何一次改革都絕非一日之功,龍港和蒼南的“華麗轉身”尚需時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