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馬化騰發大獎:每人300萬元!這些不到45歲的獲獎者,都是什么來頭?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21 15:51:08

          去年主導發起的“科學探索獎”,如今頒出第一屆。據媒體報道,首屆科學探索獎的獲得者來自全國11個省市的26個科研單位、高校和企業。“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表示,希望“科學探索獎”能成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潛心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激勵,吸引更多青年人投入到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研究之中。

          每經編輯|趙云 王嘉琦    

          關注基礎科研的馬化騰,去年主導發起的“科學探索獎”,如今頒出第一屆。

          據媒體報道,首屆科學探索獎的獲得者來自全國11個省市的26個科研單位、高校和企業。50位獲獎人中,35歲及以下獲獎人有9位,比例接近20%,體現了該獎項激勵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初衷。

          他們有些是少年成名的“天才科學家”,有些是耕耘多年后一鳴驚人,但均在各自領域做出了有價值的成果。

          圖片來源:截自“科學探索獎”官網

          研究所屬范圍涉及物理學術、生命科學、天文地理、化學材料、信息電子、能源保護、先進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等。

          按照獎項設置,每位獲獎者將連續5年、每年獲得6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獎金將由獲獎人自由支配。

          “科學探索獎”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獎項啟動資金由騰訊基金會資助。

          圖片來源:截自“科學探索獎”官網

          具體名單:

          有的年少成名,有的一鳴驚人

          先來看看信息電子領域獲獎的6人。據微信公眾號“量子位”梳理↓

          陳云霽


          現為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

          1983年生,江西南昌人。本科畢業于中科大少年班,碩博學成于中科院計算所。

          2012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同時,他擔任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中心特聘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

          在此之前,他從事國產處理器的研發工作十余年,先后負責或參與了多款龍芯處理器的設計。

          陳云霽的胞弟是寒武紀CEO陳天石,陳云霽也參與了寒武紀系列AI芯片研發。

          黃罡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軟件研究所副所長、系統軟件研究室主任。

          湖南株洲人,1997年和2000年于西北工業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3年于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系統軟件和軟件自適應的研究與實踐。

          山世光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博導,現任中科院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中科視拓創始人。

          本科和碩士畢業于哈工大,博士學成于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山世光也是知名的AI學者,研究領域為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已在國內外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CCF A類論文70余篇,論文被谷歌學術引用15000余次。

          吳華強

          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教授,副系主任,清華大學微納加工平臺主任,北京市未來芯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包括先進的記憶和大腦啟發的計算技術,已發表100多篇技術論文,擁有50多項專利。

          200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同年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學士學位(雙學位)。

          2005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康奈爾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

          楊帆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大規模復雜系統的拓撲建模、故障診斷與安全評價;工業系統智能報警監控;系統辨識理論及應用;工業監控的云實現。

          本碩博均學成于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獲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

          2011年起清華自動系任教。

          楊玉超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為類腦計算,主要原創性進展集中在神經形態器件微觀動力學解析及其行為調控、規模化集成、系統功能演示等方面。

          1984年生,2010年于清華大學材料系獲工學博士學位,2010至2015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從事憶阻器與類腦計算研究,先后任博士后、高級研究員。

          2015年8月加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另據澎湃新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量子信息“夢之隊”成員陳宇翱與陸朝陽同樣出自中科大少年班。他們在量子光學領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績,分別在2014和2017年獲得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成為繼他們的導師潘建偉院士斬獲該獎的第二和第三位中國學者。

          有趣的是,這對師兄弟此次被分開歸到數學物理學領域和前沿交叉領域,這可能是因為陸朝陽近年來更多在光量子計算機的多學科交叉領域發力。

          陸朝陽(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安徽省科技廳”)

          2017年6月,四川農業大學研究員陳學偉發現了對稻瘟病具有廣譜持久抗性的水稻天然變異位點,實現西南地區高校在頂級期刊《細胞》上零的突破。該團隊為此獲得總計1350萬元的專項科研經費和個人獎助經費,轟動一時。2018年9月,陳學偉團隊再次就稻瘟病抗性研究在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論文。這次,他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獲獎人。

          圖片來源:四川農業大學

          從江西小山村走出的天文和地學領域獲獎者付巧妹曾獲得過“2017年度十大科技創新人物”。她領銜的“古DNA解密現代人起源”研究入選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志“2014年度十大科學事件”。2016年,《自然》評選10位有代表性的中國科學家,付巧妹再次上榜,理由是“用古人類的遺骸DNA改寫亞洲的史前史。”

          在能源環保領域,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作為一種有效利用太陽能的工具,長期獲得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眾多關注,但這類電池穩定性欠佳。來自北京大學工學院的研究院周歡萍及其團隊,提出一種新的機制,即在鈣鈦礦活性層中引入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Eu3+-Eu2+的離子對,實現了全壽命周期內的本征缺陷的消除,大大提升了電池的長期穩定性。

          在交通建筑領域獲獎的西南交通大學研究員鄧自剛長期致力于高溫超導磁懸浮基礎研究工作,主持研制成功國內首條載人高溫超導磁懸浮車環形實驗線及國際首個真空管道高溫超導磁懸浮車試驗平臺。

          獎勵45歲以下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是2018年騰訊成立20周年之際,由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14位科學家聯合發起的,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

          獎項參選要求在中國大陸全職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年齡45周歲及以下。

          “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表示:

          希望“科學探索獎”能成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潛心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激勵,吸引更多青年人投入到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研究之中。

          關注基礎科研的馬化騰

          發起該獎項的馬化騰,這幾年對于基礎科研的關注和支持,力度驚人。

          一切也并非意料之外。

          首先,作為一名天文愛好者,程序員出身的馬化騰一直長期關心基礎科學研究。他之前就捐贈了未來科學大獎、科學突破獎等科學獎項,向武漢大學、深圳大學、西湖大學等高校等進行資金捐助,還在2018年“兩會”上建議設立“青少年科學發展”專項基金。

          而騰訊公司持續投資于未來前沿基礎科學,不斷加大對AI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和量子實驗室的投入。

          此外,騰訊還連續6年舉辦WE大會,希望連接最具突破性的科學發現和前沿思想,激發人們創造創新,探索改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在一些論壇會議上,馬化騰也多次就基礎科學發聲。

          如去年5月6日在未來論壇,馬化騰發表演講,呼吁加大對基礎科學的研究投入;在8月23日的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他指出,“我們不應該放棄在科技賽場提出‘世界波’的夢想”;在9月17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他表示,“人工智能是一場跨國科學探索工程”。

          今年華為事件后,馬化騰還公開表態,呼吁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上下苦功:

          最近中興、華為事件愈演愈烈,我們也時刻關注貿易糾紛是否會演變成科技戰。因此,如果我們不繼續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上下苦功,我們的數字經濟就是在沙堆上起高樓,難以為繼。更談不上新舊動能轉化或者助力高質量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整合微信公眾號“科學探索獎”、量子位(id:QbitAI)、澎湃新聞等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馬化騰 獲獎者 來頭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天堂日本美女 | 亚洲国产一线免费观看 | 亚洲视频之中文字幕 | 亚洲无遮挡免费在线观看 | 尹人香蕉综合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