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5-27 22:49:12
2019年3月底,海王生物公告稱擬引入投資方明匯智融對部分子公司進行增資共計2.71億元。2.71億元并非小數,巧合的是,明匯智融兩名合伙人姓名與海王生物2018年股權激勵名單中兩名核心骨干人員姓名相同。
每經記者|吳澤鵬 金喆 每經實習編輯|湯輝
近年來,海王生物(000078,SZ)負債率一直居高不下,其此前也在公告中披露,“高于70%的警戒線”,2015年~2018年,海王生物年末資產負債率分別達到83.21%、64.72%、79.05%、82.69%。
解決負債率過高的問題,當然是還債,優化負債結構。2019年伊始,海王生物“兵分多路”籌錢:一是發行公司債,擬公開發行總規模不超過10億元(含10億元)的公司債券;二是開展定增,向包括控股股東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王集團)在內不超過10名的投資者募資不超過25億元;三是“幫扶”負債率高的子公司,擬引入投資者對部分子公司進行增資共計2.71億元。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發現,海王生物為子公司引入的投資方深圳市明匯智融咨詢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明匯智融),剛成立不久不說,與兩名合伙人相同的名字,同時出現在今年2月海王生物股權激勵授予對象名單中,身份是“核心骨干人員”。
近幾年來,海王生物的負債率,一直讓投資者擔憂。
2018年,海王生物在公告中坦誠,較高的資產負債率,“不僅影響了公司再次債務融資的能力,也給公司造成高額的借款成本,使公司面臨較高的財務風險。”
以2018年海王生物資產負債表為例,雖然期末貨幣資金達到40.89億元,但過半為受限資金,其中27.05億元為開具銀行承兌匯票提供的保證金,銀行存款為12.6億元。
實際上,2018年末海王生物貨幣資金僅占總資產的9.94%。與此同時,海王生物2018年期末應收賬款占總資產比例達到46.08%,達到189.53億元,其中181.49億元為一年內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比例接近47.3%。
海王生物在公告中也承認,由于目前國內醫藥企業回款周期長、庫存商品占用資金大等行業特點,決定了公司對流動資金的依賴程度高。因此,公司的業務發展需要具備較強的資本實力和充足的流動資金。
為了有足夠的流動資金,海王生物負債不少。2018年報顯示,其期末短期借款達到87.49億元,其中51.6億元是保證借款,27億元是質押借款。而2017年末,海王生物的短期借款,僅是43.45億元。
也就是說,2018年,光是短期借款一項較2017年就“翻倍”了,債務壓力陡增。海王生物在財務費用詳細中披露,2018年利息支出發生額接近9.22億元,較上期增長約5.7億元。
此外,2018年末,海王生物應付票據及賬款達到108.02億元,其中應付票據接近33億元,應付賬款達到75億元;其他應付款91.84億元,也較年初有較大增幅;非流動負債中,應付債券余額接近33.28億元,較年初16.38億元也已翻倍,2018年,海王生物新發行2只債券,金額分別為9.87億元、8.90億元,將在今年9月及明年7月前到期兌付。
2018年末,海王生物資產總計411.27億元,負債總計340.08億元。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15年至今,海王生物的年度資產負債率處于較高位置。
2015年,海王生物資產負債率高達83.21%,因此,2016年的海王生物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凈額29.89億元到賬,使得當年資產負債率暫時有所下降,為64.72%。
2018年,眼看著資產負債率達到82.69%,直逼2015年的負債率高峰,海王生物祭出“三板斧”。
海王生物去高負債的“第一板斧”是發行公司債。3月20日晚間,海王生物公告稱,擬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總規模不超過10億元(含10億元)的公司債券,在獲得證監會核準后,可一次發行或分期發行。同樣的,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將用于補充營運資金或償還公司債務。
相對于340余億元的總負債,10億元遠遠不夠,約一周后,海王生物就公告稱,擬引入投資方明匯智融對部分子公司進行增資共計2.71億元,增資對象包括河南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湖北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記者統計發現,2018年,這三家標的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74.14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3.07億元,約占上市公司對應數據的45.4%、74%。占比較大。
不到半個月以后,海王生物揮出了“第三把斧”,這也是2016年已試驗“可行”的路數。
4月11日晚間,海王生物披露擬定增募資25億元,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定增對象為包括公司控股股東海王集團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其中,控股股東海王集團擬認購金額為1億元至5億元。
海王生物稱,通過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并使用募集資金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預計可將公司資產負債率降低至75%左右,有利于優化資本結構,推動公司長遠穩定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海王生物較高的資產負債率,似乎也引起了員工的“關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發現,其在3月底宣布引入的投資者明匯智融,其僅有的2名合伙人,與海王生物股權激勵對象姓名一致。而在增資公告中,海王生物稱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10.1.3條規定,明匯智融與本公司不構成關聯關系。
工商資料顯示,明匯智融成立時間為2019年3月13日,即成立半個月后,便決定投資“幫扶”海王生物子公司,但在引入投資者的公告中,海王生物并未披露投資方具體的資金來源。
明匯智融兩名股東之一為張如萍(稱為張茹萍1);海王生物在今年2月公布2018年股票激勵時,同樣出現名為“張如萍”人士(稱為張如萍2),據公告信息,“張如萍2”的“職務”是公司核心骨干人員。
同時,明匯智融另一股東名為鐘可欣(稱為鐘可欣1),海王生物股權激勵對象也有名為“鐘可欣”的員工(稱為鐘可欣2),“職務”也是公司核心骨干人員。
另外,作為海王生物員工的“張如萍2”及“鐘可欣2”還在2018年交易過海王生物股票,前者在2018年10月19日買入1800股,后者在2018年8月至10月買入36.375萬股,賣出40.375萬股。
關于以上問題,5月27日記者先后通過電話及郵件方式聯系海王生物董秘辦,但相關負責人稱正在開會,截至截稿,記者未能收到回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