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2019-03-02 22:46:59
首批香港虛擬銀行牌照的申請和批復已經有了答案——騰訊、阿里、小米、眾安在線悉數在獲批名單之中。其中,AT在內地金融科技市場長期處于貼身肉搏的狀態,如今戰火就要蔓延到香港。
想要爭奪香港市場的互聯網公司可的不止它們——百度、京東、攜程等大型互聯網企業也都曾遞交申請,但未通過。而除上述4家內地互聯網公司之外,香港的渣打銀行、中信銀行和香港電訊也得以進入首批名單。
這塊虛擬銀行牌照,為什么值得互聯網巨頭們如此費心?
所謂虛擬銀行,就是無實體分支機構的網絡銀行,存匯貸的銀行基礎業務均通過互聯網進行。在內地,我們通常稱之為“互聯網銀行”,阿里、騰訊、美團、小米等互聯網巨頭也都悉數染指。由于主要以小額分散的零售業務為主,我們可以將其視作與傳統銀行業務互補的一個增量市場,自然會吸引玩家涌入。
另一方面,由于業務都在線上進行,所以其風控方面需要大量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技術——這正好是這些互聯網巨頭們最擅長的事情,也是金融創新較為滯后的香港所缺乏的。
740萬人口的香港,有187家傳統銀行,在2018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中排名世界第三。但在瑞士盧塞恩大學做的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排名中,香港落在第十名。
數據來源:Thomson Reuter Labs
香港在金融創新上落后了嗎?
其實,香港社會和金融機構對虛擬銀行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原因恰恰是因為這片土地上的傳統金融業務已經非常成熟。
香港的傳統銀行業務滲透率很高,信用卡和借記卡業務十分成熟,用戶習慣難以改變。根據畢馬威發布的《香港銀行業報告2018》里的數據顯示,香港資產排名前四的銀行,2017年稅前總收入占整個香港銀行業收入的86.5%。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李萬賦認為,香港香港一直是三四家傳統銀行占據統計地位,發展創新業務的動力較小。
畢馬威認為,香港金管局推動設立虛擬銀行的做法有助于促進香港的金融科技和創新,并重新界定客戶的服務體驗。
2017年9月,香港金管局正式宣布將引入虛擬銀行,次年經過廣泛咨詢后,明確了虛擬銀行的監管主體和業務范圍——金管局在虛擬銀行的定義里特地增加了“提供零售銀行服務”,同時也特地強調虛擬銀行“一般以零售客戶為服務對象,當中包括中小型企業,因此有助促進普及金融”。這代表了香港銀行業對于虛擬銀行的共識:希望它是銀行業的有益補充,而不是對傳統銀行取而代之。
香港從此前金融創新上的暫時落后,到回過神來后積極推動虛擬銀行落地,都讓非常活躍的內地金融科技公司看到機會。目前,金管局給虛擬銀行劃定的圈子是“零售”以及“普及金融”(內地又稱為“普惠金融”),這正是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在內地金融科技市場上最擅長的事情。
怎么從“零售”和“普惠”上掙錢,卻是個問題。
大部分這樣的業務面對C端,獲客成本高,而客單價大多不高,可以賺取的服務費和利息差價空間不大。
并非沒有掙錢的路徑。融360分析師李萬賦對36氪表示:“內地互聯網流量巨頭拿到牌照后,或將結合自己內地較為成功的業務模式和香港的地域特點,推出一批創新的理財或貸款產品。并通過支付渠道等獲取更多的香港用戶群,導流給自家銀行業務。”
理想情況下,互聯網巨頭們將會在香港發展出一批“深度用戶”。
通過支付渠道獲取香港用戶的做法,騰訊和阿里都在嘗試。微信支付在去年9月推出了Wechat Pay HK的雙向跨境交易,支付寶在近日也即將啟動這一進程。這將大大拓寬香港用戶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范圍。
在業務上,老虎證券研究團隊告訴36氪:“虛擬銀行除傳統銀行的‘存’‘匯’‘貸’業務之外,更有加上基于互聯網的財富管理、保險和其他創新金融業務,對本地金融業和互聯網巨頭都非常有幫助。”
平安證券(香港)的研報觀點有些不同。它認為,香港已經有了十分成熟的傳統銀行業務。作為存量市場,香港留給虛擬銀行拓展的空間并不大。雖然后者可以利用低成本優勢參與競爭,但其作用也只是壓低了零售銀行業務的服務價格而已。
這份研報還認為,過于嚴格的監管限制,會影響虛擬銀行的商業模式,并使其經營趨向于保守,帶來了虛擬銀行與傳統銀行之間發生價格戰的可能。
在短期內,虛擬銀行獲得較為豐厚利潤的可能性不大。香港嚴格的監管環境,也會使它們用低價換市場的商戰模式難以發揮。面對香港市場,細水長流,通過創新和培養用戶習慣,是持牌巨頭們必然的選擇。
拿到牌照的巨頭們,看中的也并非僅僅是香港本身。
2018年11月,安永亞太地區金融科技領袖詹姆斯·勞埃德在接受《南華早報》采訪時說:“(虛擬銀行牌照)申請者可以在大灣區找到更多的機會,并且能夠用手中的資源來掌控這些機會。在東南亞不斷發展的市場上,也可以找到類似機會。”
大灣區的機會已經寫在了政府在今年2月19日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其中關于銀行業方面的政策有:大灣區內的銀行機構可按照相關規定開展跨境人民幣拆借、理財產品交叉代理銷售、以及推動投資者開展大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等等。
這意味著,大灣區內非港澳的居民們,不用去香港,也能更自由地獲得港澳銀行機構的金融服務。他們可以從香港銀行機構獲得人民幣貸款,購買香港銀行機構的金融產品。在這些業務上,虛擬銀行與傳統銀行進行平等競爭。
不過,僅7000萬人的大灣區市場,并不能滿足互聯網巨頭們的胃口。
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其金融業務無障礙聯通全球。所以,香港虛擬牌照可以在跨境電商、多市場并購、以及開展海外當地業務上對內地公司起到很大幫助。
例如,跨境電商可以與虛擬銀行合作,開通接收海外銀行信用卡支付的端口。騰訊和阿里均已獲得香港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將用戶導流入自家虛擬銀行,這樣從支付到清算,互聯網巨頭們把服務跨境電商的業務全部攬入自己旗下。好處是效率將會大大提高。
從長遠來看,以虛擬銀行進入香港銀行業之后,互聯網巨頭不會止步于零售銀行業務,未來可能以香港為立足點,涉足海外并購和融資。銀行將為互聯網巨頭們在海外的業務提供了金融基礎設施支持。不論是電商零售、還是并購融資,有了持牌銀行身份,資金流動將會比從前順暢。
不過,上述超越了金管局“零售”和“普惠”范疇的野心,將有可能使得互聯網巨頭們與金管局在未來面臨持續的博弈。
36氪 吳夢啟 張雨忻(封面及內文首圖來源于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