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10 13:40:47
歲末年初,一部《大江大河》,不僅打破2018年劇荒魔咒,還為2019年開了個好頭。
《大江大河》消除了老中青幾代人之間的鴻溝,成為全民熱追的爆款劇。備受關注下,第二部將會呈現哪些精彩內容?主創人員如何評價?獻禮劇究竟怎么拍才好看?
帶著這些疑問和期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大江大河》收官時,專訪了該劇編劇袁克平。
每經記者 杜蔚 畢媛媛 每經實習編輯 杜毅
專訪《大江大河》編劇袁克平
歲末年初,一部《大江大河》,不僅打破2018年劇荒魔咒,還為2019年開了個好頭。
溫柔善良的萍萍、脾氣直心眼好的雷東寶、機靈的楊巡、從倔脾氣到一點就通的宋運輝……這些鮮活的人物即便離開了屏幕,仍然在我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大江大河》消除了老中青幾代人之間的鴻溝,成為全民熱追的爆款劇。備受關注下,第二部將會呈現哪些精彩內容?主創人員如何評價?獻禮劇究竟怎么拍才好看?
帶著這些疑問和期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大江大河》收官時,專訪了該劇編劇袁克平。
北京的冬天有著刺骨的凜冽,袁克平經受了一場感冒,初愈后的他還帶著疲憊,但在談到《大江大河》的創作時,立刻精神抖擻,滔滔不絕。
《大江大河》編劇袁克平(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韓陽 攝)
“好作品不只是因為寫了一個好故事,而是寫活了幾個有力量的人物”
“寫作是很件辛苦的事,需要真誠和努力。”談話伊始,袁克平就表達了自己對創作的敬畏和執著。
影視行業在2018年急轉直下的困境,深深焦慮著每一個人。說到底,這是一個內容驅動的行業,資本、明星、大IP只是華麗的包裝和支撐,不是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袁克平總結2018年好劇稀少的直接原因是:“創作沒有過關,很多作品在低等層次上就投入了拍攝、制作。”他認為這些劇失敗是可以想象的。
從《瑯琊榜》《人民的名義》到《大江大河》的大火,都是品質劇大行其道的一種體現。“如今的觀眾欣賞藝術品的能力越來越高,但我們現在提供的這些內容,是讓他們被迫看戲,這很為難人。”袁克平坦言,當下影視劇行業應該反思,如何用品質大劇來培養年輕觀眾的審美,而非在劇本創作之初,就妄圖以橋段和套路搏出位。
《大江大河》為什么能引起老中青幾代人的共鳴,它讓每一個經歷過這個時代,或者沒有經歷過的人都被深深打動。“對時代的認識,是對編劇最大的考驗。”袁克平說,不熱愛這個時代和這一段改革開放的歷程,就無法站在一個較高的角度去觀察、體會、認識,這樣寫出的作品會很虛偽。因此,“對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認識,是對編劇最大的考驗”。
歷經千錘百煉,方能感人至深。劇中“宋運萍下線”登上熱搜,令無數觀眾動容。“萍萍的死是一個偶然事件,但老書記的死給我了靈魂的震撼。”袁克平說,老書記和雷東寶是《大江大河》中最讓他感動的人物,“雷東寶的倒下,是中國第一代改革人的倒下,使我想到了霸王自刎烏江”。
《大江大河》劇照,童瑤和王凱扮演的宋運萍和宋運輝兩姐弟(圖片來源:東方IC)
好作品不只是因為寫了一個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寫活了幾個有力量的人物。“我素來認為成功的標準,就是留下不一樣的人物。”
作為編劇,更真誠、更努力,才能有效提升作品質量。多元化時代下,大家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袁克平覺得一部作品能吸引20%的人就不錯。“我從沒想過要征服所有人,也不敢奢望,盡量讓喜歡的人多一些,是我的目標。”
對于《大江大河》袁克平仍有遺憾,“我們對這部小說吃的還不透,沒有達到融合最佳點,但總體上結果還比較好”。
袁克平對寫作的高要求從他對女兒袁子彈的態度上就可見一斑,袁子彈是爆款劇《歡樂頌》的編劇。不過,在袁子彈愛上寫作前,袁克平從不做任何干涉,讓女兒自己想清楚是否要走這條路。
“她經歷過很痛苦的寫作過程,第一次寫電視劇時,寫一集死一個人,寫到六七集寫不下去了,因為人死光了。但這都需要她自己認識、自己明白、自己成長。”從袁克平樸實的話語里,我們感受到他雖不強求女兒做任何事情,但會默默關注女兒的成長。“剛開始寫一股學生腔,文字很優美,但優美的不像‘人話’,我把她寫好的本子拿來撕了,讓她先學會說‘人話’。”聊到這里,袁克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后來成長起來比較快,好像一眨眼就會寫戲了。最后,子彈還是成功了。”
“現代劇只要做一點點假,就會被觀眾發現”
網絡上對袁克平的資料記載少之甚少,他不是一個活躍且高產的編劇,在正式退休前,編劇甚至只是他的一個“兼職”。
袁克平曾在畢業后做了十年建筑工人,考劇團沒有成功后,開始寫小說。現在的他,是湖南省藝術研究所國家一級編劇,但算上《大江大河》,15年間,他累計只創作了5部作品。這其中《國家行動》《下海》等電視劇都是觀眾耳熟能詳的,曾獲電視飛天獎、田漢戲劇大獎、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等。
作品少,但是“會用我所有的精力去努力完成”,袁克平坦誠表示自己在創作中沒有什么捷徑,“好的作品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磨’出來,匆匆忙忙上馬的影視劇,一般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經不起觀眾的期待”。
2018年恰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熒屏掀起一陣創業浪潮的獻禮劇,主角們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投身時代洪流,試圖闖出一番天地。對此袁克平認為:“我們現在給很多戲打上獻禮劇、年代劇、主旋律的標簽,這似乎也給這些戲打上了另一個標簽:質量差、假。但這并不是年代劇、獻禮劇造成的,而是我們的作者以及很多現實帶來的掣肘。”
《大江大河》劇照,楊爍扮演的雷東寶(圖片來源:東方IC)
“我不認為主旋律就寫不好,而是我們對主旋律的理解上出現了偏差。我們的情感是否能與之共通,這很重要。”袁克平表示,如果創作者自身無法與作品先產生共鳴,勢必無法打動觀眾。“愛父母、愛家庭,愛善良、愛溫暖,這些都是人類共通的情感,也是我們在創造中追求的共通之處。這些情感是不分年代的。”
袁克平認為讓觀眾感到真實,是現代劇創作的最大難點,“要想寫到讓觀眾相信很難,因為做一點點假,就會被觀眾發現”。
如今,影視行業正在經歷好萊塢工業化體系的熏陶,但“再工業化,也不能忽視對劇本的創造。”袁克平說。
?“烈火烹油看著好卻容易出事”
袁克平作品不多,且以嚴肅的現實主義題材為主,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竟是個資深的網文愛好者。“幾千部網文應該讀過吧,玄幻、修仙、都市、科幻,所有能看不能看的都看過。”笑著調侃完自己后,他卻陷入了數十秒的沉思。“只是最近大神寫作數量越來越多,質量卻越來越下降,這幾年沒有好的新網文作者出來,所以進入了瓶頸。”
雖然行業講究百花齊放,但近十年來,由網文改編的大IP劇是最炙手可熱的題材,《甄嬛傳》《步步驚心》《花千骨》等爆款此起彼伏。但當IP被推上資本高位時,許多并不具備粉絲轉化率的IP搖身一變賣了好價格拍攝成了劇集,結果卻往往是觀眾不買賬,口碑崩盤。
“井噴期過了,網文優秀作品的缺少將會直接影響到影視劇作品的發展。”袁克平直言,“凡是太囂張了,泡沫就會破裂,再多的繁華也要歸于冷清。”不過袁克平也表示,悲觀情緒可以有,但不要絕望。“處于低谷期很正常,不是低谷期就活不下去了,也不是繁榮時就一定有機會。對于作者和影視公司來說,誰更耐心守得住誰就擁有將來。烈火烹油看著好,但卻是最容易出事的時候。做藝術品最重要的是堅持。”
《大江大河》劇照,董子健扮演的楊巡(圖片來源:東方IC)
談話接近尾聲,袁克平透露,目前他正在籌備另一部現代題材的作品,時間線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為何對現代劇情有獨鐘?因為改革開放對他的影響深遠而又飽含力量,回想起這一路走來,袁克平感慨萬千:“毫無疑問中國富裕了,最重要的標志是我再沒看到有為吃飯發愁的人,這對中國是很了不起、很偉大的事!”他看向記者,一字一字地說:“你們別以為有飯吃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對我們來說就是,我們是小時候從沒有吃飽過的一代人。”
袁克平在陷入回憶的那個瞬間,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指比劃:“我那時在地里找到這么大(小拇指粗細)的三根紅蘿卜,農民看到后拿著鋤頭追趕我,想把紅蘿卜拿走,我一邊跑一邊慌忙地連泥巴帶土一起吃掉了。”
“中國富裕了,要承認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各種各樣的紅利。”四十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袁克平很欣慰,“哪怕農民現在依然干著很沉重的勞動,但只要不是因病返貧、因故返貧或者遭遇自然災害,生活基本都過得去,幾乎每頓飯都能喝酒。哪怕曾經經歷過下崗的工人,現在也都有了一份工資,足夠他們騰出時間去帶帶孫子,跳跳秧歌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