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干細胞行業嚴監管下亂象猶存 藥物開發緩慢灰色治療已滋生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24 00:04:29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糖尿病患者家屬身份撥打了多家干細胞企業咨詢電話,發現仍有一些機構無視規定,宣傳干細胞治療疾病的神奇療效,吸引患者高價治療。

          每經實習記者|滑昂 每經記者 岳琦    每經編輯|張海妮    

          天晴干細胞股份有限公司大門口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滑昂 攝

          近年來,干細胞治療在國內受到廣泛關注。相比傳統治療,干細胞所具備的“再生修復”的特性被認為是革命性的。但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周琪指出,干細胞治療技術在當前仍不成熟,“除了骨髓移植可以在臨床上不經審批開展常規性治療之外,目前沒有一個干細胞療法是真正像藥物一樣可在臨床上廣泛使用”。

          2012年之前,我國干細胞治療領域曾經一度出現亂象。此后監管部門大力治理,但干細胞“包治疑難雜癥”的宣傳在今天仍可覓到蹤跡。不少患者還把不合規的干細胞治療錯誤地當成“最后一根稻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國內一眾企業進軍干細胞治療領域的熱情近年來持續高漲,但有效研發投入卻難以支撐一款干細胞新藥的開發,大多數公司仍處在“靠干細胞存儲賺錢”的產業鏈最上游。即便今年國內兩家企業的干細胞制品新藥注冊申請得到了國家藥監局的受理,但距離能夠上市仍然曠日持久。

          嚴監管下亂象仍存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而通過將干細胞或相關衍生產品移植入患者體內,能夠替換損傷細胞從而治愈疾病。

          良好的發展前景讓干細胞受到了資本的追逐,僅2000年前后,望春花(現名“中源協和”600645,SH)、復星醫藥(600196,SH)、科華生物(002022,SZ)、華北制藥(600812,SH)等都曾計劃布局或短暫布局過干細胞行業。

          同一時期,全國各地的干細胞庫、各類醫院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干細胞臨床治療服務,癌癥、糖尿病、肝炎等傳統意義上的“疑難雜癥”都被一些單位宣稱能用干細胞治好。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長戎利民曾在2017年接受《廣東科技報》采訪時表示,全國超過62%的甲級醫院均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干細胞治療業務。

          2015年,新的《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出臺,限定三甲醫院在完成相關備案成為“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機構”后,才能以“臨床研究”的名義從事干細胞臨床科研,同時“不得收費”。這被認為是能夠有效遏制干細胞臨床亂象最嚴厲的手段。

          如今,幾年前僅通過搜索引擎檢索關鍵詞“干細胞”,就能獲得鋪天蓋地的治療宣傳的現象已得到有效改善,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糖尿病患者家屬身份撥打了多家干細胞企業咨詢電話,發現仍有一些機構無視規定,宣傳干細胞治療疾病的神奇療效,吸引患者高價治療。

          這些違規企業,對政策無不知曉,盡管沒有參與合規的三甲醫院臨床研究項目,但仍能“八仙過海”為自己廣開客源。

          煥生匯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其工作人員對干細胞管理辦法中的“備案單位”具有一定的了解,她告知記者“我們只給您提供細胞,我們是個公司,不是醫院,不能做輸入的這種行為”。但這家公司對患者實際就醫的醫院沒有任何資質要求,“只要是它能夠輸液就ok”。

          與此同時,北京京蒙高科干細胞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蒙干細胞)的“丁總”介紹,糖尿病患者經過其醫療團隊評估后,可以到公司合作的公立醫院進行干細胞治療,“我們這邊很少有私立的”。在講解其公司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業務時,“丁總”還稱,“我們跟721醫院(航天中心醫院)的王主任合作了1000多例,脫離胰島素的患者大概占到了三成”。記者了解到,航天中心醫院目前并不具備開展干細胞“臨床研究”資質。對此,航天中心醫院醫務科人員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家2012年叫停未經批準的干細胞治療后,醫院目前已經不再開展干細胞治療。而已經退休的航天中心醫院內分泌科前主任王意忠也跟記者表示,“2012年衛生部叫停后,(與京蒙干細胞的)合同就解除了”。

          更有甚者,自產自銷。黑龍江天晴干細胞股份有限公司,在官網中宣稱,其正與國內著名多所醫科院校、醫院進行科研合作。記者前往哈爾濱,調查發現該公司通過其關聯的民營醫院進行相關治療。公司人員稱,干細胞療法能治療2型糖尿病、肝硬化、紅斑狼瘡等多種疾病,已經成功開展近千例。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曾在接診時對希望到另一家醫院接受干細胞治療的患者進行勸阻,“我就明確跟他說這個沒有用,但是從患者角度來講,他什么都愿意試一下”。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則認為,當前國內干細胞治療亂象仍然存在。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目前國家層面對于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的政策已經非常明朗,但個別地區在執行層面上,有時會出現衛健委和藥監部門同時監管,出現缺位的問題。“很多企業以及一些人員,借助這種機會,和醫院就搞這個事(違規提供干細胞臨床治療)。”史立臣說。

          2007年至2012年間,我國曾將干細胞作為“醫療手段”來監管,現在則被當作“藥”來進行審批管理。史立臣認為,“如果(干細胞)是一個成品藥的方式,前端應該由衛健委和藥監局同時管理,衛健委負責管理醫院有沒有臨床研究資質,而臨床研發方面歸藥監部門負責。”

          干細胞藥物開發多年進展緩慢

          干細胞治療亂象沒能根治,而正規干細胞藥品研發進度也并不順利。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0款干細胞藥品獲批上市,分別來自美國、歐洲、韓國和日本等地。我國則尚無一款干細胞藥品能夠完成開發全流程并成功上市。

          以干細胞和基因工程為主營業務的中源協和,是最早涉及該領域的上市公司之一。如今,在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網站上能看到的全部19條干細胞制品受理品種信息中,有3條來自中源協和旗下和澤生物。

          另一個在檢索結果中擁有3條內容的“優等生”——天津昂賽細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則是新三板掛牌企業漢氏聯合(834909,OC)的控股子公司。

          今年6月以來,中源協和、漢氏聯合先后迎來了自己的“重大利好”,前者的“人牙髓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以及后者用于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注射用間充質干細胞(臍帶)”和治療慢性創面(糖尿病潰瘍等)的“人胎盤間充質干細胞凝膠”,分別被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受理了新藥注冊申請。

          這也是國家藥監局時隔4年,再次受理干細胞制品的注冊申請。中源協和股價甚至因此在6月8日其新藥申報被受理后,以漲停價收盤。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在國家藥監局藥物臨床試驗登記與信息公示平臺中,僅有的3條有關干細胞的記錄都來自2014年,之后再無信息被收入。這說明此前眾多的研究機構和公司,都沒能持續推進所申報干細胞藥品的臨床研發。

          漢氏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兼董事長韓忠朝,曾與課題組在2014年憑借項目“成體干細胞救治放射損傷新技術的建立與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尚無處在臨床試驗階段的干細胞新藥。

          韓忠朝介紹,目前沒能有干細胞藥物進入臨床試驗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之前國家沒能將干細胞作為“藥”來監管,以及藥監部門以前雖也受理一些干細胞制備,“但那個理論上不是藥,它是一種技術制備”。

          韓忠朝表示,如果干細胞新藥申請被國家藥監局受理,下一步將進行的環節為“新藥臨床研究”。與“個體臨床研究不同”,“新藥臨床研究”階段將會有批量生產的“藥”,在一批患者范圍內進行研究。而開發新藥的最終目的是“醫生開處方,患者到藥庫拿藥”,韓忠朝介紹。

          今年上半年,中源協和、漢氏聯合兩家公司研發費用投入分別為2718.61萬元和493.21萬元,這與眾多從事創新藥研發的藥企動輒數十億元的研發費用相比,也實屬杯水車薪。而根據開發一款創新藥的流程,接下來兩家公司還需完成多期“新藥臨床研究”及多期“臨床試驗”,這一過程往往耗時多年,耗資數億元。

          史立臣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干細胞研究屬于生物醫藥領域,而生物醫藥研發和化藥研發風險相當,真正被臨床認可的好產品很難出來。”

          干細胞存儲仍是行業利潤主力

          2015年國家制定的《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干細胞臨床研究不得向受試者收費。這樣很多自稱在干細胞治療領域“有米”的公司也無從“下鍋”。

          此前,中源協和、漢氏聯合、賽萊拉(831049,OC)、天晴股份、弘天生物(已摘牌)等,都在宣傳自己在干細胞治療如糖尿病、帕金森、癌癥等疾病的臨床研究上取得了一定進展。

          而2016年3月新政推行不久,中源協和原總裁吳明遠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之前受法規限制,只有較少公司能夠有實力去投資做研究和臨床試驗,競爭主要集中在上游存儲方面,而下游才是整個干細胞產業的核心和收入的最大部分。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年多,但是國內干細胞領域內多家公司仍多集中在上游存儲。以中源協和、漢氏聯合為例。2018年上半年,兩家公司的營收分別為4.24億元和0.57億元,而兩家公司目前營收主要靠“細胞檢測制備存儲”和“技術服務費”支撐,分別為2.48億元和0.53億元,分別占總營收的58.49%和92.98%。與此同時,中源協和、漢氏聯合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則分別為2.74億元(含賣資產收益2.6億元)和-0.12億元,并不亮眼。

          而自2013年起與牛津大學合作,先后分別投入150萬英鎊和750萬英鎊進行干細胞治療技術研發的港股上市公司,中國再生醫學(08158,HK)目前在干細胞藥物方面也未能有突破性進展。其目前主營收入主要來自銷售組織工程產品及化妝品及醫療保健。新三板公司賽萊拉,今年上半年“細胞制備產品及服務”營收占公司總營收比例為80.15%。

          而上游干細胞存儲,也曾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以后,上市公司涉及干細胞庫的并購不時出現。

          2015年,華邦健康(002004,SZ)參股河北生命原點,持有其30%股權,后者擁有河北干細胞庫。同年,新日恒力(600165,SH)收購了主營干細胞存儲的博雅干細胞80%股權,南華生物(000504,SZ)也在2015年開展了干細胞存儲業務。2016年,樂金健康(300247,SZ)公告表示要初步構建多功能干細胞庫。

          2016年,南京新百(600682,SH)先后收購了中國臍帶血庫企業集團中國境內所有資產及業務,和山東省齊魯干細胞工程有限公司(即山東臍帶血庫)76%的股權。通過這兩筆總價約110億元的收購,南京新百成為全球最大的臍帶血庫企業。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周琪在今年5月的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干細胞治療技術在當前仍不成熟,“除了骨髓移植可以在臨床上不經審批開展常規性治療之外,目前沒有一個干細胞療法是真正像藥物一樣可在臨床上廣泛使用”。

          但他也不否認,“這個領域發展太快了。”未來,考驗國內干細胞企業的,將是新藥研發成本壓力,以及在產業鏈上游存儲領域的貼身肉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干細胞 監管 亂象 灰色治療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在线a视频网站 | 在线不卡日本v二区707 |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在线看的国产网站 | 亚洲特级视频在线观看 | 综合久久综合久久88色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