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0 17:59:00
公告顯示,中航電子擬與機載公司簽署《托管協議》,約定機載公司將其下屬14家企事業單位委托給中航電子管理。本次新增托管單位共14家,包括5家研究所和9家公司,涉及電子設備、電光設備、無線電子等業務。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胥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按照業界的共識,飛機的組成包括機身結構、機載系統、航空發動機三大部分,機載系統包括航電和機電兩大部分,分別相當于飛機的大腦神經以及肌肉血液,價值占比約為30%~40%。
為了加速機載系統的整合布局,9月21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空工業”)對旗下公司進行整合,成立中航機載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機載公司”)。
而這一動作也傳導到航空工業旗下的上市公司。10月10日,中航電子公告稱,擬終止與航空工業2014年簽署的《股權托管協議》,擬終止對于中航航空電子系統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航電系統公司”)的股權托管,并擬定托管機載公司下屬14家單位股權。一位長期研究軍工產業的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舉意在加速機載板塊整合。
10月10日,中航電子公告稱,擬終止與航空工業2014年簽署的《股權托管協議》。
2014年,為加強航空工業下屬相關業務的整合,中航電子與航空工業簽署了《股權托管協議》,航空工業將其持有的航電系統公司100%股權委托給中航電子管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航電系統公司官方網站顯示,其業務范圍涵蓋飛行控制系統、雷達系統、光電探測系統、座艙顯控系統、機載計算機與網絡系統、火力控制與指揮系統、慣性導航系統、大氣數據系統、綜合數據系統、控制板與調光控制系統等。
雖然擬定終止此前的托管協議,但中航電子也即將迎來新“伙伴”。
公告顯示,中航電子擬與機載公司簽署《托管協議》,約定機載公司將其下屬14家企事業單位委托給中航電子管理。本次新增托管單位共14家,包括5家研究所和9家公司,涉及電子設備、電光設備、無線電子等業務。
公告提到,被托管單位中當年盈利的企業,當年托管費用為某目標公司當年營業收入額×受托管理的股權比例×2%)。對于目標企業中當年虧損的單位,當年托管費用為20萬元。
提到上述動作的原因,中航電子公告稱,近期,航電系統公司與航空工業下屬中航機電系統有限公司(下簡稱機電系統公司)整合,組建機載公司。為了加強相關業務的整合,使中航電子與托管單位能夠協同發展,擬對委托中航電子管理的范圍及相關托管事宜進行調整。
對于中航電子的上述動作,一位長期研究軍工的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到,擬定終止托管航電系統公司股權,新增14家托管公司,上述舉動和機電一體化有密切聯系,便于理順產業,進一步整合機載設備產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行業發現,在此之前,航空工業就開始整合機載產業。
6月8日晚間,中航機電公告稱,為契合航空工業的深層次改革任務,中航機電實控人航空工業正在籌劃機載公司的組建方案,涉及對機電系統公司與航電系統公司的整合,不涉及實控人變更。
9月21日,航空工業官方微信號發布消息顯示,機載公司成立干部大會在京召開。航空工業總經理羅榮懷指出,此次整合有利于更好地承擔國家機載重大專項,是順應了全球航空機載產業機、電一體化發展趨勢的需要。
上述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國機載設備產業建國后才開始起步,經歷了從維修到仿制再到自主創新的發展階段,但與國外高精尖的機載設備及民機領域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上述分析師也提醒稱,多年來,我國機載設備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但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產業結構較為分散,機載公司成立后,將成為機載系統的統一建設主體,意味著機電一體化整合提速,加速專業化發展。除了此次中航電子簽署相關協議,未來不排除航空工業逐步將旗下公司與機載有關的產業進一步整合,置入機載公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