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巷財經 2018-01-03 10:35:05
每經編輯 粉巷君
©唐良智
華龍網最新消息,唐良智任重慶市副市長、代理市長。
在西成高鐵開通、西渝高鐵即將開建的背景下,同處西部,西安、重慶、成都三城交流合作日趨緊密,“西三角”經濟圈價值潛力被持續看漲。
作為直轄市的重慶已高速增長多年,其地處重要經濟腹地,是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支點,同時被國家賦予內陸開放高地、國家中心城市等定位,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唐良智執政風格鮮明,從武漢市長、成都市委書記一路走來,為兩座城市留下不少印記,官聲斐然。據與其有過接觸的人士回憶,唐給人的整體印象比較務實,做事有一套自己的體系。
此番任重慶市副市長、代市長之前,唐良智擔任重慶市委副書記已歷時半年,對市情更加熟悉。接下來,其將帶給重慶怎樣的新氣象,以及高鐵時代下,“西三角”經濟圈未來如何走向?外界正拭目以待。
對此,粉巷君(微信ID:nbdfxcj)特梳理唐良智過往施政理念,結合重慶當前發展局面,作四大猜想,以饗讀者。
猜想一:發力重慶創新驅動
在武漢、成都,“創新創業市長”曾是唐良智的一個鮮明形象。創新驅動和老工業基地重慶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這恐怕是外界首先關注的問題。
而重慶也正需要在創新領域進一步發力。2016年,重慶R&D經費投入達到302.2億元,同比增長22.3%;投入強度為1.72%,同比提高0.15個百分點,但仍低于2.11%的全國平均水平。
這種創新驅動不足,也體現在重慶新三板市場掛牌企業數量上。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截至2017年11月30日,重慶有141家新三板掛牌公司,低于武漢、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新三板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融資渠道。”重慶社科院副研究員江薇薇曾向媒體表示。
而觀察唐良智的施政理念,創新驅動則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他曾針對創新創造等方面的內容專門作了匯報。在其推動下,武漢、成都兩地分別打造了“青桐計劃“和“創業天府·菁蓉匯”兩大品牌。
成都·青蓉小鎮 ©成都日報
如今的重慶,也正加足馬力推動創新驅動。
面對日趨白熱化的人才大戰,近期,重慶多次就“引才”二字作文章。 而從連續印發的一系列與創新驅動戰略相關文件來看,重慶的決心是堅定的。
2017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重慶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的決定》,該份文件就重慶的發展,重點提及“八項戰略行動計劃”和“三項攻堅戰”,其中排在首位的戰略行動計劃即“實施以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
在2020年初步建成成西部創新中心, 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和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翻一番……外界對重慶的目標還是充滿了期待。
猜想二:老工業城市“高質量發展”
作為中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的重慶,近年來其經濟走勢頗為亮眼。去年前三季度重慶GDP達14309.18億元,增速達10%,GDP總量首次超越直轄市天津。
盡管增速喜人,外界對于其持續性問題卻一直有所擔憂。
公開資料顯示,汽車制造業和電子信息制造業一直占據著重慶工業的半壁江山。但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競爭加劇、市場容量趨于飽和,中國汽車產業已不可避免地進入“微增長”時代,重慶同樣難以獨善其身。去年1—9月份,重慶汽車產業工業增加值僅同比增長6.7% 。
重慶一大型國企負責人近日也直言,重慶汽車制造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并未占到先機,未來發展有一定隱憂。
而唐良智多年來對工業領域的重視度,也令業界對上述問題的解決之道充滿了期待。在唐看來,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是現代經濟的脊梁,是城市強盛的根基,做大做強工業是現代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
重慶工業基礎深厚,未來面臨的更大挑戰更是從量到質的轉變。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后,如何以高質量推動新發展,成了地方主政者思考的主要問題。
以重慶另一支柱產業電子信息制造業為例,目前已經存在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容量的“瓶頸”,面臨產品檔次和生產效率不夠高的問題。
實際上,唐良智在成都執政時也多次表示,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制定專項政策促進高端成長型產業發展,堅持在壯大規模中提質增效,在提質增效中壯大規模,不斷提高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在規模上工業產值中的占比。
猜想三:內陸開放高地——自貿區升級
內陸開放高地,是重慶多年來給予自身的定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宣告著我國對外開放將開啟“自由貿易港模式”。
盡管重慶尚未明確提出要建“內陸型自由港”,不過《重慶日報》早在2017年10月底就刊發了《讓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邁上新臺階》等文章,也令其在自由港建設上增加不少想象空間。
事實上,在成都期間,唐良智就對自貿區建設十分關注,據公開報道,其曾多次率隊實地調研自貿區建設情況。
而在去年4月6日擔任重慶市委副書記后,唐良智于4月19日前往渝中區調研,成為其上任后的調研首站;隨后的4月24日又分別前往兩江新區、沙坪壩區調研。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自貿區分為兩江片區、西永片區、果園港片區三大片區,這與其調研區域完全重合。其中,調研首站渝中區的解放碑中央商務區、朝天門中新合作示范園、菜園壩濱江新城、下半城歷史文化風貌4個區域同樣為重慶自貿區的組成部分,唐良智的調研足跡均有涉及。
此次,唐良智出任重慶市副市長、代市長,也令業界對重慶自由貿易區向自由貿易港升級一事有了更多期許。
實際上,重慶本身也有著不錯的基礎。去年12月28日上午,渝新歐班列首次從果園港發出,標志著西部首條直連長江經濟帶的鐵水國際聯運戰略通道正式打通,也實現了中歐國際通道與長江黃金水道之間的鐵水無縫對接。
這也意味著果園港所處的“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終于有了實質意義。
果園港于重慶而言有著特殊意義。2016年1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重慶果園港考察時,稱贊“這里大有希望”,并要求重慶按照“兩點兩地”推進重慶建設,“兩點”即“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和西部開發開放的重要支點,“兩地”即內陸開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此次果園港與渝新歐的無縫對接,使歐洲、中亞地區的物資、產品經果園港“鐵水聯運”,發往我國東部沿海和東亞,同時,長江下游地區的大宗貨物也可以通過果園港進入渝新歐流向中亞、歐洲。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唐良智就明確闡述了自己的理解,自貿區建設要和“一帶一路”放到一起來看,要打好“組合拳”。
眼下,屬于重慶自貿區三大片區之一的果園港首次打通長江經濟帶對接“一帶一路”的通道,也令二者未來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更加引人期待。
不過需要重視的是,自由貿易港衡量指標包括開放層次、營商環境、輻射作用等;但對果園港而言,其尚不具備外貿口岸功能,未來這一短板是否能補足也備受關注。
猜想四:推動“西三角”相向發展
除了重慶自身的發展,唐良智此次任重慶市副市長、代市長,亦讓外界對“西三角”經濟圈及整個西部經濟格局的變化充滿期待。
早在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唐良智在四川代表團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就提出了一個全新構想:建議國家規劃建設“成渝西昆菱形(鉆石)經濟圈”。 這一構想引發高度關注:區域之間如何協調?城市如何把握競合關系?皆為關注焦點。
彼時,成渝西昆四個城市經濟總量之和超過3萬億。唐良智認為,面對全球廣闊市場, 各地更應加強互聯互通、合力打造有競爭力的經濟板塊,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到世界市場上去做生意。
“捆起來做事,力量才更大。一條小船孤零零的,力量單?。凰臈l小船出海,很可能一遇到大浪就淹沒掉了。我們要整一條大船,就是一個有競爭力、抗得住風浪的板塊。”他當時對媒體表示。
©“西三角”經濟圈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推動城市間關系向鏈網結構發展,整個世界形成一個巨大網絡空間,資源要素則在新的機制中流動和配置。在這種鏈網空間內,國家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城市成為資源聚集、輻射、流通和增長的載體。
翻開當下經濟版圖,中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國家級城市群已分別提出打造世界級城市群,而在區域經濟專家看來,中國中部、西部同樣需要這么一個城市群來帶動。
眼下,西成高鐵開通,兩地經濟和人文交流合作日趨緊密。而在今年,西渝高鐵亦有望開建。這一態勢,也讓“西三角”經濟圈協同發展看到更多機會,外界也有理由相信,一個世界級城市群將很快在中國西部崛起。
唐良智同志簡歷
男,漢族,1960年6月生,湖北洪湖人,198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西方經濟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學位,高級工程師。
1979.09—1983.08 華中工學院固體電子系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學習;
1983.08—1985.04 郵電部上海第一研究所助理工程師;
1985.04—1987.01 郵電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助理工程師;
1987.01—1998.07 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規劃辦、管理辦主任科員,新技術創業中心副主任、黨委書記,管委會政策法規處副處長、處長;
1998.07—2001.10 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黨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黨委副書記,開發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
2001.10—2003.04 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委副書記、區長;
2003.04—2005.10 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工委副書記(2005.05明確為正廳級);
2005.10—2007.06 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工委書記;
2007.06—2008.02 湖北省襄樊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
2008.02—2008.04 湖北省襄樊市委書記;
2008.04—2011.01 湖北省襄陽(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2011.01—2011.02 湖北省武漢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2011.02—2014.12 湖北省武漢市委副書記、市長;
2014.12—2015.01 四川省成都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2015.01—2016.07 四川省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
2016.07—2016.09 四川省成都市委書記、市長;
2016.09—2017.03 四川省成都市委書記;
2017.04—2017.12 重慶市委委員、常委、副書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