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4 01:02:43
11月23日,距離上一次紅黃藍加盟幼兒園虐童案兩年后,位于北京的紅黃藍新天地幼兒園再次被曝出現虐童事件。“我家孩子本來明年入學的,現在肯定不敢來了。”在事發的幼兒園外,一位家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肖達明?記者?岳琦
每經實習記者 肖達明 記者 岳琦 每經實習編輯 任芷霓
紅黃藍(NYSE:RYB)近年來不斷出現幼兒園經營、管理方面問題,但仍在一片爭議聲中成功赴美上市。
11月23日,距離上一次紅黃藍加盟幼兒園虐童案兩年后,位于北京的紅黃藍新天地幼兒園再次被曝出現虐童事件。“我家孩子本來明年入學的,現在肯定不敢來了。”在事發的幼兒園外,一位家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紅黃藍這家連鎖幼教企業正面臨市場和品牌危機。
作為首家獨立上市的民辦幼兒園運營管理集團,紅黃藍成功上市被業內人士視為開啟了幼教資產證券化的新時代。如今,被業內人士稱為“聲譽經濟”的發展模式風險特性已然凸顯。早在上市之前,其在品牌聲譽管理方面就不斷出現風險,且此次卷入輿論的,是其視作加盟商“樣板”的直營園。
作為美股上市公司,紅黃藍依托VIE架構擁有其在中國的資產權益,記者翻看紅黃藍今年9月份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協會(SEC)的招股說明書發現,其擁有所有權的幼兒園中有一家名為北京市朝陽區紅黃藍新天地幼兒園。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北京市政府網站了解到,截至2016年9月,北京市幼兒園超過1400家,其中只有一所名為紅黃藍新天地幼兒園,恰好位于朝陽區,與此次進入公眾視線的新天地幼兒園信息相合。
此次涉事的幼兒園是紅黃藍擁有產權的直營幼兒園。而對于紅黃藍的業務結構、營收劃分來說,直營機構遠比加盟商園更加重要,發生在直營園的爭議事件,更容易成為品牌核心問題。
紅黃藍的利潤增長主要是由其直營園增長數量、入學人數來驅動。大部分收益又來源于學費,學費的收入提升主要就是依靠直營園入學人數的增加。財報顯示,從2014到2016年,學費在紅黃藍的凈營收(net revenue)占比中分別達78.6%、75.4%和72.1%。相比之下,向加盟商收取的費用占凈營收的比值三年都在10%左右。近年來,紅黃藍的直營園數量增長可觀,從2014年年末的50家到2017年上半年的80家。就讀人數也從一萬名左右增長到兩萬名左右。
此外,直營園是加盟園的“樣板”。紅黃藍加盟商模式并未成為紅黃藍的收入大頭,帶來的風險隱患卻不少。按照紅黃藍自身的分析,輕則教學質量跟不上品牌標準,重則可能因員工失職重創企業名譽,紅黃藍認為,其運營直營園的經驗能夠給加盟商提供寶貴的指導意見。
按照加盟機制,紅黃藍并不向加盟商收取學費,而是通過收取加盟費、提供教學材料和相關產品來盈利。值得注意的是,紅黃藍相當可觀的一部分收益產生在北京,這或許意味著北京地區的直營店數量較多,而紅黃藍國內總部也正位于北京。綜合來看,新天地幼兒園的此次爭議事件發生在紅黃藍業務的核心之中,由上市公司層面直接管理。
近年來,幼教資產證券化步伐不斷加快,而紅黃藍今年9月份的赴美上市,則是首個幼教資產獨立上市的案例,成為業內具里程碑性質的事件。依靠直營走質、加盟商走量的模式,紅黃藍、威創股份(002308,SZ)等上市公司以具有影響力的“紅黃藍”、“金色搖籃”、“紅纓教育”等品牌不斷擴展了自己的市場。
紅黃藍招股說明書顯示,其加盟幼兒園達到175家,涵蓋130家城市。而2016年,威創股份財報顯示,其擁有加盟幼兒園3601家,板塊毛利率57.96%。
拼圖資本合伙創始人王磊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相比單體幼兒園,高端的品牌連鎖利用品牌、規模優勢可以把邊際成本降下來,從而提升盈利能力。同時,正如紅黃藍自身強調的,運用其直營園管理經營,可以促進加盟園的標準化、提升其教學質量。
然而,在今年2月、4月,紅黃藍幼兒園接連發生加盟園負責人跑路、教師涉嫌虐童的事件,為其上市蒙上一層陰影。紅黃藍在風險提示中也坦言,諸如此類的偶發事件對公司整體的名譽和經營情況都有造成打擊的風險。
就在不久前威創股份旗下品牌“金色搖籃”在通州區馬駒橋鎮的幼兒園便發生幼兒遭受毆打的事件,金色搖籃11月16日發布了相關聲明,并為此成立了專項小組。
品牌形成之后加速擴張,這被業內人士稱為“聲譽經濟”的發展模式風險特性已然凸顯。相比單體園,集團旗下的一所幼兒園出現爭議事件,將會動搖品牌整體,傷及整個集團的利益。
威創股份的“輕資產”模式重視加盟商的引入,而紅黃藍則更重視其直營園模式,發生在直營園的爭議事件,對于上市公司的影響無疑更為重大。
紅黃藍方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結果公布之前,其暫時無法進行任何回應。而當地派出所值班民警則稱“正在調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