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主要城市經濟“半年報”:深圳、成都增速領跑副省級城市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09 01:02:4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馮 彪 每經編輯 賈運可 實習編輯 方芳    

          每經記者 馮 彪 每經編輯 賈運可 實習編輯 方芳

          地區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城市之間的競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4個直轄市、15個副省級城市以及部分熱點城市上半年經濟數據發現,深圳、成都以8.8%、8.2%的增速領跑副省級城市,但部分副省級城市已被熱點城市趕超。此外,新一線城市發展迅猛,蘇州、成都、武漢等的GDP已超過6000億元。

          從全國經濟地理來看,西部地區城市經濟增速明顯加快,東西部城市經濟差距逐漸縮小,多個城市增速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但南方城市經濟增速整體高于北方城市,北京、哈爾濱和大連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上海、天津增速與全國持平。

          部分副省級城市被趕超

          從今年上半年主要熱點城市GDP總量來看,上海(13908.57億元)、北京(12406.8億元)、廣州(9891.48億元)、深圳(9709.02億元)四個一線城市仍然雄踞第一陣營。緊隨其后的,是有著“新一線”城市之稱的天津、重慶、蘇州、成都、武漢,這5個城市上半年的GDP總量均在6000億元以上。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官方曾在全國劃定15個副省級城市。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主要城市GDP總量來看,部分副省級城市已被其他城市超越,15個副省級城市不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增速均有所分化。

          今年上半年,既非省會城市、又非副省級城市的蘇州GDP總量已超過廣州和深圳之外的其他13個副省級城市。與蘇州臨近的無錫同樣搶眼,上半年4933.23億元的GDP總量已超過部分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

          在副省級城市中,除沈陽尚未公布數據外,長春、哈爾濱和廈門上半年GDP總量均在3000億元以下,在主要城市GDP總量排名中已在20名之外。

          從經濟增速上看,深圳、成都兩個副省級城市在上半年GDP總量已超6000億元的情況下,經濟增速同樣搶眼,同比分別增長了8.8%和8.2%,成為副省級城市中的領跑城市。

          不過,也有部分副省級城市被其他城市趕超。今年上半年,全國主要城市中,重慶、昆明、南昌、福州增速均在9%及以上,除重慶是直轄市以外,其余4個城市均非副省級。作為副省級城市的大連、哈爾濱上半年增速分別為6.8%和6.6%,低于全國平均增速。

          南方增速整體高于北方

          除了行政級別這個維度,從經濟地理角度比較,城市經濟也體現出了分化特征。

          今年上半年,南方城市(包括西南)經濟增速整體快于北方城市。上半年經濟增速在8%以上城市包括:重慶、昆明、南昌、福州、深圳、長沙、成都、杭州、鄭州、南京、長春、廈門等。其中,僅鄭州和長春是北方城市。此外,比較有代表性的北方城市中,北京(6.8%)、哈爾濱(6.6%)、大連(6.8%)等增速均低于全國6.9%的平均水平。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近日撰文稱,區域板塊的內部分化也凸顯了南北差距,西南、中部的南方省區、東部沿海地區的增長普遍好于西北、中部北方省區以及東北地區,經濟增速“南快北慢”、經濟總量占比“南升北降”特征比較明顯。

          對此,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燕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長期以來,北方多以煤炭、石油、鋼鐵等資源性經濟主導,在資源性產品需求大、價格高的時期,相關省份經濟增長勢頭迅猛,但這很容易形成資源依賴型的發展慣性,甚至影響其謀劃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西部地區城市經濟增速明顯加快,東西部城市經濟差距逐漸縮小,以重慶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城市經濟增速領先全國。上半年,重慶以10.5%的GDP增速位居同級別地區榜首,而成都、西安、武漢的增速分別為8.2%、7.8%和7.5%,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對此,范恒山認為,東部地區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在體制機制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新經濟、新產業加快發展,國際競爭水平進一步提高。中西部一些地區通過“借勢發展”“移花接木”等手段,在較短時期里超越傳統產業基礎、擺脫原有落后狀態,形成了在新經濟、新產業等方面與東部地區先進省市的并跑,甚至領跑位勢,帶來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城市群影響力日益突顯

          從經濟地理的角度,我國當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五大城市群在城市發展中的影響力日益突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單就上半年主要城市經濟增速來看,在部分城市群內部,主要城市增速呈現趨近的特點。

          例如,在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和石家莊上半年的GDP增速分別為6.8%、6.9%和7.3%。在長三角地區,上海、蘇州、無錫增速分別是6.9%、7%和7.2%。在長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漢和鄭州增速分別為7.5%和8.1%。

          近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2017房地產開發投資吸引力TOP50》報告指出,從城市群GDP經驗數據來看,珠三角城市群內部城市梯度均衡;長三角與長江中游作為跨區域城市群,內部形成了多個都市圈,多中心的結構使資源相對分散,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內多個中心城市實力突出,城市群內競爭激烈;京津冀城市間的巨大差距也意味著后發城市具備較大增長空間;成渝城市群目前仍以重慶和成都兩大核心城市為主。

          張燕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區域一體化和城際協作的深化,城市抱團發展日益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常態,區域競爭也表現為各都市圈或城市群的群體競爭,而不單純是過去那種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

          (實習生彭鐘瑤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馮彪每經編輯賈運可實習編輯方芳 地區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城市之間的競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4個直轄市、15個副省級城市以及部分熱點城市上半年經濟數據發現,深圳、成都以8.8%、8.2%的增速領跑副省級城市,但部分副省級城市已被熱點城市趕超。此外,新一線城市發展迅猛,蘇州、成都、武漢等的GDP已超過6000億元。 從全國經濟地理來看,西部地區城市經濟增速明顯加快,東西部城市經濟差距逐漸縮小,多個城市增速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但南方城市經濟增速整體高于北方城市,北京、哈爾濱和大連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上海、天津增速與全國持平。 部分副省級城市被趕超 從今年上半年主要熱點城市GDP總量來看,上海(13908.57億元)、北京(12406.8億元)、廣州(9891.48億元)、深圳(9709.02億元)四個一線城市仍然雄踞第一陣營。緊隨其后的,是有著“新一線”城市之稱的天津、重慶、蘇州、成都、武漢,這5個城市上半年的GDP總量均在6000億元以上。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官方曾在全國劃定15個副省級城市。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主要城市GDP總量來看,部分副省級城市已被其他城市超越,15個副省級城市不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增速均有所分化。 今年上半年,既非省會城市、又非副省級城市的蘇州GDP總量已超過廣州和深圳之外的其他13個副省級城市。與蘇州臨近的無錫同樣搶眼,上半年4933.23億元的GDP總量已超過部分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 在副省級城市中,除沈陽尚未公布數據外,長春、哈爾濱和廈門上半年GDP總量均在3000億元以下,在主要城市GDP總量排名中已在20名之外。 從經濟增速上看,深圳、成都兩個副省級城市在上半年GDP總量已超6000億元的情況下,經濟增速同樣搶眼,同比分別增長了8.8%和8.2%,成為副省級城市中的領跑城市。 不過,也有部分副省級城市被其他城市趕超。今年上半年,全國主要城市中,重慶、昆明、南昌、福州增速均在9%及以上,除重慶是直轄市以外,其余4個城市均非副省級。作為副省級城市的大連、哈爾濱上半年增速分別為6.8%和6.6%,低于全國平均增速。 南方增速整體高于北方 除了行政級別這個維度,從經濟地理角度比較,城市經濟也體現出了分化特征。 今年上半年,南方城市(包括西南)經濟增速整體快于北方城市。上半年經濟增速在8%以上城市包括:重慶、昆明、南昌、福州、深圳、長沙、成都、杭州、鄭州、南京、長春、廈門等。其中,僅鄭州和長春是北方城市。此外,比較有代表性的北方城市中,北京(6.8%)、哈爾濱(6.6%)、大連(6.8%)等增速均低于全國6.9%的平均水平。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近日撰文稱,區域板塊的內部分化也凸顯了南北差距,西南、中部的南方省區、東部沿海地區的增長普遍好于西北、中部北方省區以及東北地區,經濟增速“南快北慢”、經濟總量占比“南升北降”特征比較明顯。 對此,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燕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長期以來,北方多以煤炭、石油、鋼鐵等資源性經濟主導,在資源性產品需求大、價格高的時期,相關省份經濟增長勢頭迅猛,但這很容易形成資源依賴型的發展慣性,甚至影響其謀劃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西部地區城市經濟增速明顯加快,東西部城市經濟差距逐漸縮小,以重慶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城市經濟增速領先全國。上半年,重慶以10.5%的GDP增速位居同級別地區榜首,而成都、西安、武漢的增速分別為8.2%、7.8%和7.5%,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對此,范恒山認為,東部地區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在體制機制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新經濟、新產業加快發展,國際競爭水平進一步提高。中西部一些地區通過“借勢發展”“移花接木”等手段,在較短時期里超越傳統產業基礎、擺脫原有落后狀態,形成了在新經濟、新產業等方面與東部地區先進省市的并跑,甚至領跑位勢,帶來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城市群影響力日益突顯 從經濟地理的角度,我國當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五大城市群在城市發展中的影響力日益突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單就上半年主要城市經濟增速來看,在部分城市群內部,主要城市增速呈現趨近的特點。 例如,在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和石家莊上半年的GDP增速分別為6.8%、6.9%和7.3%。在長三角地區,上海、蘇州、無錫增速分別是6.9%、7%和7.2%。在長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漢和鄭州增速分別為7.5%和8.1%。 近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2017房地產開發投資吸引力TOP50》報告指出,從城市群GDP經驗數據來看,珠三角城市群內部城市梯度均衡;長三角與長江中游作為跨區域城市群,內部形成了多個都市圈,多中心的結構使資源相對分散,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內多個中心城市實力突出,城市群內競爭激烈;京津冀城市間的巨大差距也意味著后發城市具備較大增長空間;成渝城市群目前仍以重慶和成都兩大核心城市為主。 張燕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區域一體化和城際協作的深化,城市抱團發展日益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常態,區域競爭也表現為各都市圈或城市群的群體競爭,而不單純是過去那種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 (實習生彭鐘瑤對本文亦有貢獻)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思思热免费精品在线看看 | 欧美华人在线视频 | 最新日韩中文有码在线 | 精品一区二区亚洲一二三区 | 在线人成地址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91免费精品国产拍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