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7 17:00:10
富國大通投研中心:上周市場周成交量放出近期最大量,但股指卻形成了走跌態勢,從技術層面看值得謹慎。3300點的壓力位或許需要市場進一步充分調整后,才可能通過新的熱點板塊帶動上攻,否則市場將會出現進一步的下跌。
1、量化基金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截至7月24日,目前市場上存續的公募量化證券投資基金達184只,其中成立年限不足一年的達85只,不足兩年的達124只,成立年限超過十年的僅有光大核心、博時裕富滬深300A、上投摩根阿爾法等三只基金。
這180余只量化基金中,截至7月25日,具備可比數據的22只基金近5年的投資回報率高達117.10%,遠高于同期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等被動指數類產品,甚至好于大多數主動管理類股票型基金。
量化投資區別于定性投資的鮮明特征是構建模型。細分市場上的量化投資模型,大體上有量化對沖、多因子選股、量化套利、量化趨勢等幾類。而多因子模型是目前市場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選股模型,基本原理是采用一系列因子作為選股標準,滿足這些因子的股票則被買入,不滿足的賣出。
富國大通認為,中國A股市場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化。從股票數量上看,從幾百只滬深A股擴容到3340只左右,普通投資人無論是從研究和篩選上都會出現局限性,無法顧及如此多的上市公司分析和研究。從投資人結構上看,機構投資者在不斷增加,并且利用計算機輔助功能建立模型,甚至于利用機器深度學習的方式,利用計算機快速的運算速度進行全市場掃描,優選最佳投資策略進行有效投資。近一年以來量化對沖基金表現較差,主要原因來自于模型歷史數據為小盤股為主,股指期貨負基差影響導致的業績與主動選股買入持有的二級主動管理策略業績相比較略差,但隨著市場風格的變化以及模型的不斷優化,量化對沖基金的投資優勢相比于普通投資人將更勝一籌。
2、中國基金業協會:資管應回歸本質本源深化行業各項改革
2017年8月4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暨第二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聽取了協會2017年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重點工作報告和扶貧工作報告,審議并表決通過了協會2017年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重點工作報告、2017年度年會費減免方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合規管理規范》、《培訓經費管理辦法》(修訂稿)、國際會員委員會換屆和母基金專業委員會增補聯席主席等事項。會議傳達了中國證監會李超副主席對協會2017年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重點工作報告的批示。會議由協會黨委書記、會長洪磊同志主持。
會議強調,資產管理業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金融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戰略舉措,行業要全面加強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根本使命的認識,回歸本質本源,深化行業各項改革,服務創新創業和經濟轉型;要充分認識金融環境的嚴峻性、復雜性,把防控風險放到最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強內控建設,把防風險各項要求落到實處;要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打造政治過硬、業務過硬的精良之師,共同建設一個強大、有社會擔當的現代資產管理行業。
富國大通認為,本次會議再次強調金融服務實體脫虛入實的金融本質,也強調了資產管理行業要以風險控制為為業務核心。這充分說明了資產管理行業是需要通過專業性對資產管理過程進行風險把控的一個行業。所以,廣大投資人選擇理財產品時,一定要選擇有管理能力和管理經驗的資產管理人,避免“e租寶”事件的再次發生。
3、證監會:持續強化重組方的業績承諾監管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4日表示,重組方的業績承諾是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重要組成部分,證監會曾在2016年6月17日監管問答中明確,重組方應當嚴格按照業績補償協議履行承諾。重組方不得適用《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4號——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股東、關聯方、收購人以及上市公司承諾及履行》第五條的規定,變更其作出的業績補償承諾。
高莉指出,證監會始終對上市公司重組方業績承諾的做出和披露履行監管職責,交易所也嚴格執行一線監管責任,在并購重組嚴把質量關,以檢驗重組方是否是否嚴格遵守并購重組等相關規則,同時,對并購重組實施后業績履行比較低的情況,證監會進行專項檢查,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富國大通認為,本次對于重組方業績補償承諾的嚴監管傳遞了非常好的信號。在投資的過程中,投資人往往是基于業績承諾對上市公司股票進行購買,如果業績承諾到頭來只是一紙空文,那么投資者很容易被套牢在股票里。A股的投資風格從長期看越來越偏向于價值投資,而上市公司實實在在的業績才是價值投資的“錨”。本次證監會對重組方業績承諾監管的表態將會更好的約束承諾人的行為,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4、國企改革務必先清理退出“僵尸企業”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透露,去年全國新受理的破產案件數量比2015年上升53.8%,破產案件啟動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數據顯示,去年國有企業已經清理退出“僵尸企業”4977戶,涉及資產4119.9億元。但處理僵尸企業的進程依然緩慢。
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求把國有企業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處置“僵尸企業”工作。隨后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強調,要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緊緊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更多運用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
富國大通認為,出清僵尸企業是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個環節,在關停并轉同時實施的時候淘汰落后產能、過剩產能,優化產能調整產能結構才能夠降低社會資源的浪費,有效降低資金杠桿,同時也能降低金融企業的壞賬風險。
1市場分析:
上周上證指數漲跌幅:+0.27%
中小板指漲跌幅:-1.17%
創業板指漲跌幅:-0.83%
(數據來源:新浪財經)
上周市場在周期行業上漲的帶動下,依然是主板市場指數收陽,中小板和創業板指數走跌。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上期提示的3300點的技術性壓力位市場放量后并未完全突破,雖然創了新高但周后期連跌三天,上證指數收出一根上影線比較長的倒錘頭陽線。周成交量放出近期最大量,但股指卻形成了走跌態勢,從技術層面看值得謹慎。
上周市場的表現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變化,雖然周中周期股中的煤炭、有色、鋼鐵、化工繼續輪番上漲,但在停牌效應下前期周期股龍頭紛紛出現跳水走勢。上周五近期最大的妖股、7月份漲幅翻倍的方大碳素出現了高換手后收出陰線,西寧特鋼在停牌后也走出了下跌走勢,包括寶泰隆、云海金屬等前期走勢非常強勁的妖股都開始走弱,甚至以跌停收盤。所以近期市場要注意周期股的風險,在板塊龍頭已經開始走弱的情況下,一旦無法繼續保持人氣,則整個板塊將會集體走弱。上周市場雖然白酒板塊也表現不錯,但白酒板塊之前已經連續炒作,整體上機會不大;而周五強勢反彈的軍工板塊值得近期關注,軍工股在15年股災后長達兩年的時間一直走熊,隨著地緣政治摩擦不斷,以及軍民融合持續深化,軍工研究所改制的推進,軍工板塊作為漲幅最小的板塊有補漲的機會。
富國大通認為,隨著金融股、大消費和周期股的階段性上漲接近尾聲,如果沒有其他熱點出現,那么市場將會很難有賺錢效應。3300點的壓力位或許需要市場進一步充分調整后,才可能通過新的熱點板塊帶動上攻,否則市場將會出現進一步的下跌。
2熱點概念
熱點概念:航運
關注理由:近日,受大型船舶運價提升影響,航運主要指數持續反彈。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8月2日報993點,較上一日上漲2.9%,觸及兩個半月高點,7月中旬至今已反彈超過20%。波羅的海海岬型船運價指數(BCI)8月2日報1475點,較上一日上漲10.82%,7月中旬至今漲幅已經超過1倍。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最新報925.45點,較上周上漲10.5%。分航線來看,美西/美東/歐線分別上漲37.6%/20.2%/4.8%,航線運價持續反彈。
受全球經濟持續復蘇以及中國進出口數據全面超預期的影響,國際航運價格近期不斷提升,航運需求改善十分明顯。進入八月,傳統航運旺季即將到來,新增需求將逐步釋放。供給方面,航運運力交付減緩,機構預計1年內新增訂單難有實質性回升。隨著行業供需關系的改善,運價中樞有望持續上行,航運行業有望迎來復蘇。
熱點概念:鉛價上漲
關注理由:據百川數據監測,近日鉛金屬價格連續上漲。8月3日鉛價上漲2.4%,7月20以來漲幅已接近10%。期貨方面,滬鉛主力合約自五月低點至今已上漲超過20%。目前鉛上漲勢頭強勁,漲勢超出市場預期。此外,國際礦業巨頭嘉能可近日下調鉛年產量計劃5%,鉛供應不足情況或將加劇。
近期國內各地一系列環保督查任務啟動,部分地區再生鉛企業受到環保審查限制,市場貨源供給偏緊。目前市場鉛庫存極少,僅河南地區有少量庫存。需求方面,下半年鉛消費旺季即將來臨,機構預計9月開始鉛蓄電池企業開工逐步走高,對鉛的需求將形成較強支撐。隨著供需回暖,及原油、銅等大宗商品普漲的帶動,鉛價格有望維持強勢,相關企業盈利有望改善。
熱點概念:硅晶圓漲價
關注理由:據全球半導體觀察報道,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最新公布的硅晶圓產業分析報告顯示,今年第2季全球半導體硅晶圓出貨面積達2978百萬平方英寸,連續5個季度出貨量創下歷史新高紀錄。今年以來半導體硅晶圓供貨持續吃緊,出現久違8年的漲價情況。12寸硅晶圓上半年累計漲幅已達兩成,下半年進入傳統旺季,價格可望續漲2-3成。更有消息稱,全球硅晶圓第二大供應商日本勝高(Sumco)12寸硅晶圓最新簽約價120美元,相較于2016年底約75美元大漲60%。
目前全球硅晶圓廠還沒有擴建硅晶棒鑄造爐新廠計劃,后續缺貨問題將更為嚴重。因此,硅晶圓廠將在第3季末與各大半導體廠重啟明年合約價談判,預期明年價格仍將逐季調漲。業內預估,明年全年12寸硅晶圓價格可望較今年再漲3-4成。而此前日本勝高已決定5月起砍掉大陸企業武漢新芯的硅晶圓訂單,優先供貨給臺積電、英特爾、美光等大廠,加大大陸半導體硅晶圓供給不足困境。業內預期硅晶圓缺貨情況將會延續到明年,甚至到2019年。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