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07 22:17:48
每經編輯|王曉波
1990年,必勝客第一次來華,讓中國的年輕人第一次知道了披薩這個“洋玩意兒”。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還記得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必勝客還是“高大上”的象征,和朋友開心分享一頓披薩都是一件略微奢侈的事情,進店坐下后忙不及地要自拍留念。
而現在,身邊很多朋友都在說,上一次去吃必勝客,好像都是幾年前的事了。現在的必勝客性價比不高,食物也中規中矩,了無新意。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在美團看到,多家必勝客門店普遍評價只有三星半,相比周邊眾多餐廳并無優勢。
雖然必勝客自我定位為“高端休閑餐廳”,但在很多消費者心中,必勝客既不是高端西餐的選擇,也不是肯德基那樣的快餐,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肯德基和必勝客同屬一家餐飲集團。就連必勝客的名字,也遭到網友的無情吐槽。
▲網友對必勝客的吐槽
昨天(7月6日),肯德基和必勝客的母公司百勝中國(Yum China)在美股市場遭遇了一次突如其來的暴跌,跌幅高達12.91%。
蹊蹺的是,7月5日百勝中國剛剛宣布,2017財年二季度盈利增長64%。對于這次股價暴跌,媒體和華爾街分析機構都“甩鍋”給了必勝客。雖然百勝中國旗下的肯德基表現優秀,但無奈必勝客在門店數量、單店銷售額增速和平均利潤率等指標上全面拖了后腿。
財報“叫好不叫座”,百勝中國股價暴跌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CEO,你辛辛苦苦干了一個季度的工作,業績很出色,盈利增長了64%,但公司股價卻應聲暴跌,估計誰都會氣得不輕。
這樣尷尬的事情就發生在百勝中國身上。百勝中國旗下的核心資產包括肯德基、必勝客在中國的門店,在紐交所上市及交易。
7月5日,百勝中國公布了2017財年第二季度財報,涵蓋了2017年3月至5月的財務數據。
這份季報顯示,2017財年第二季度百勝中國新開90家門店,單店銷售額增長3%,營業利潤增長64%(如果考慮到人民幣升值的因素,增長率為73%),會員人數超過1億人。
更加可喜的是,百勝中國的每股收益從2016年同期的21美分增長至了28美分,甚至超過了華爾街投資網站Barron’s給出的27美分的預測值。
不過暴跌的股價表明,投資者對于這份亮眼的成績單并不買賬。如果仔細查看百勝中國各個子品牌的業績表現,其中的原因不難找到——必勝客拖了肯德基的后腿。
在報告期內,肯德基單店銷售額增長了4%;必勝客該指標與去年同期持平,增長均為零。
肯德基去年同期利潤率為13.8%,報告期內為16.0%;必勝客分別只有10.4%和13.9%。
報告期內,肯德基新增門店62家,總計達5301家店;必勝客新增25家店,門店總數為2122家。
▲圖片來源:必勝客官網
投資分析機構聯博(Alliance Bernstein)在分析報告中,詳細指出了必勝客目前面臨的困境:
“必勝客的單店銷售毫無增長,令人失望,而市場之前普遍預期有1.5%的增長率。
必勝客定價太高,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容易找到定位,必勝客品牌需要來一次徹底的重建。
必勝客疲弱的表現,浪費了肯德基創造的較高盈利。”
單店銷售額沒有增長,第三方機構有必要如此不留情面地“批評”嗎?如果你回看必勝客之前的風頭,你就能理解投資者和這些機構的心情了。
將時間回撥到2年前。根據百勝集團2015年的一份年度報告顯示,必勝客在中國市場上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時光。
在2015年之前,必勝客在中國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2015全年,必勝客在中國新開了259家門店。根據百勝集團的估算,必勝客當時面對其他“休閑西餐”品牌競爭對手保持著巨大的優勢。2015年,必勝客在中國擁有1600多家門店,是其他競爭對手的至少6倍以上。該年度必勝客總體營收增長了10%,并且貢獻了百勝集團在華利潤的25%。
不過,必勝客中國業務的發展勢頭,也是在2015年進入拐點。
2015年,必勝客單店銷售額出現了5%的下降。根據2017年一季報數據,必勝客在2016年單店銷售額下降了7%,同時肯德基單店銷售額在2016年增加了3%。
▲數據來源:百勝中國 (制圖:北京商報)
市場分析機構Consensus Metrix預測,經過2015、2016年連續兩年下滑,必勝客單店銷售額應該再2017財年第二季度有1.5%的增長,這和實際的零增長形成鮮明反差。
移動支付+送餐,百勝中國謀突圍
路透社在7月6日的一篇文章中,點評了百勝中國面對的三大威脅:
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年輕人迅速變化的口味以及移動支付的習慣。
為了應對日益挑剔的中國消費者,必勝客也作出了諸多的改變。比如移動支付,比如外賣。
百勝中國在7月5日公布的財報中宣布,移動支付已占到2017財年第二季度公司總收入的40%,并且旗下4900多家門店可以提供送餐服務。
這份季報還顯示,外賣送餐業務占了百勝中國營業收入的13%。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15年肯德基開始與阿里巴巴合作,在門店推行移動支付和點餐。
阿里巴巴同時也是百勝中國的股東。2016年9月2日,在百勝中國正式拆分上市之前,百勝餐飲集團就宣布引進螞蟻金服和春華資本作為戰略投資者,二者共同向百勝中國投資4.6億美元。
不過隨著消費者面臨的選擇越來越多,口味越發多元化、餐飲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如今,洋快餐在消費者心目中早已不復十幾年前“高大上”的形象了,洋品牌也要迎來本土競爭者的強大挑戰。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消費者,你看不看好必勝客未來能在中國市場“起死回生”?
(每經編輯 鄭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