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4 12:59:2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文多
“現在做綜藝虧損實在太多”“一個項目的藝人成本,最多能占到項目投資的60%”。
在5月12日的PGC 2017成都高峰論壇上,視頻網站平臺、直播平臺、視頻制作等互聯網視頻大咖給出上述數據,在針對目前綜藝市場的分析中,不少參會者認為,傳統綜藝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都越來越大。
近兩年來,網絡直播以及短視頻是新媒體最前沿的兩大傳播形式,而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專業、專家生產內容)中的直播互動綜藝和垂直類短視頻已成為了新媒體領域兩個最新的增長點和盈利模式。
傳統綜藝活得怎么樣?
星馳傳媒因2015年曾承擔《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兒》的后期制作,一時名聲大噪。可是,時間來到2017年,星馳傳媒的創始人之一朱化凱卻直言綜藝節目的制作業務活得不夠好。
星馳傳媒官網截圖
星馳傳媒剛成立的2013年,剛好遇到綜藝節目的風口期,很多戶外真人秀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2016年資本的涌入達到高峰,過去幾年,中國電視業一直處于整體下行的趨勢,綜藝節目卻展現出逆勢上揚的繁榮景象。據《2016騰訊娛樂白皮書》數據顯示,2016年的綜藝節目數量高達255檔,整體數量比2015年增長了近20%。
縱觀2017年各大衛視的節目資源,老牌綜藝節目依然活躍于各大衛視熒屏,“歌手”“奔跑吧”“極限挑戰”“最強大腦”等更是在2017年被各大衛視寄予厚望。
不過,朱化凱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傳統綜藝“利潤在縮減,今年尤為嚴重”。他稱,每一年星馳傳媒會接手20檔左右的綜藝節目的后期制作,相比網絡綜藝,傳統衛視綜藝項目的投資規模非常大,有些在一兩億元,高的能達到三四億元的規模。
據朱化凱團隊對于成本的核算發現,一個傳統衛視綜藝項目的藝人成本,最多能占到項目投資的60%,制作成本占30%,剩下的5%~10%會用于宣發、廣告。
明星片酬飛漲,加上政策的干預,競爭白熱化的傳統綜藝節目還面臨著廣告主的撤退。朱化凱稱:傳統衛視的綜藝節目廣告招商變得困難,廣告主尤其會縮減在衛視綜藝方面的投放,這樣導致傳統綜藝節目的投資回報率迅速下降,“如今更是虧損居多”。
越垂直細分越有變現可能
在制作公司的生存之路上,相較于傳統綜藝市場的走勢,互聯網PGC內容制作的聚光燈被點亮。
去年下半年以來,諸多直播平臺開始大力發展直播互動綜藝節目。比如,阿里系優酷來瘋直播,斥資數十億元打造PGC(互動直播綜藝/垂直類短視頻)生態鏈;騰訊每年投入10億元,扶持PGC。
另一方面,短視頻在2016集中爆發,今日頭條憑借其流量優勢,用10億內容補貼來體現對短視頻的扶持,并收購短視頻平臺、借殼獲得視聽牌照。隨著互聯網巨頭的入駐,大量熱錢涌入短視頻行業。
一時間,優質的PGC內容更是讓各大平臺求賢若渴,PGC產業甚至有取代傳統電視節目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很多公司開始轉向短視頻,大家都嗅到了錢的味道。
博瑞傳播旗下的成都博瑞星榜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提出了進軍新媒體的計劃。其深耕傳統媒體多年,目前將打造數檔按照行業深度定制的PGC互動直播節目。
對于內容制作公司的轉型,更加細分的垂直類短視頻則成為公認的“離錢最近的內容變現方式”。來瘋綜藝內容總監陸曉峰總結,PGC制作的兩個方向,一個是做頭部資源,另一個是做垂直細分的領域,“在網絡整個大環境當中,節目品類非常的多,越細分、越垂直,成功率越高。”
如今的綜藝節目,除了超大投資規模的大型綜藝以外,其他項目的制作體量都在逐漸縮小,但是內容都開始變得精良。朱化凱亦提到,只有內容做得越好,成功幾率才會越高,“這個趨勢,永遠改變不了。換句話說,以前拼明星、拼卡司,現在開始慢慢地開始拼內容,拼真正的執行和制作。”而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做細分垂直領域,才有變現的空間和機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