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6 22:33:01
中信建投在此前的一份針對世茂股份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世茂股份在聚焦商業地產發展的同時,積極思考轉型方向,全力打造“保險+商業”獨特的護城河模式,未來公司業務發展值得進一步期待。
每經編輯|程成
每經實習記者 程成
在房地產市場,特別是商品住宅市場隔三岔五受到調控的背景下,是選擇多元化業務布局,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還是選擇在住宅地產這條路上走到底?
如何有效規避政策不確定性給企業帶來的經營風險,顯然已經成為各家房企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3月25日,世茂股份公布了2016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7.08億元,同比下降12.22%;凈利潤為27.38億元,同比下滑5.67%;每股收益0.79元。從幾個關鍵指標來看,世茂股份這份2016年度成績單稍顯尷尬。
去年以來,世茂股份在金融、農業和文化等產業動作頻頻,多元化布局意味明顯。顯然,還處于培育期的多元化產業,尚未真正為其帶來回報。
多元化業務布局能否扭轉世茂股份當前的困局?
營收首度下降 年度成績單顯尷尬
記者梳理世茂股份近幾年年報發現,2013年至2016年,世貿股份分別實現主營收入101.5億元、127億元、156.2億元和137.0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9.62%、25.09%、18.36%和-12.22%。
可以發現,世茂股份主營業務收入在2013年首次突破100億元后,增速不斷放緩,并在2016年首度出現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內,世茂股份通過向樂視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出售位于北京的兩個物業100%股權,實現了近30億元的收入。在此情況下,世茂股份營收下滑依然超過一成。
記者通過梳理年報發現,除了主營業務收入指標下滑外,合同銷售和銷售面積這兩個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報告期內,世茂股份實現合同銷售額149.3億元,同比下降16%;合同簽約面積86.6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8%。在非物業銷售方面,世茂股份實現非物業銷售收入10.32億元,占比達到7.53%;而2015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12.49億元和8.31%。
而放眼全國樓市,去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分別同比增長22.5%和34.8%,雙雙創出歷史新高。
顯然,在營業收入出現近幾年來的首度下降后,世茂股份幾個關鍵數據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這份2016年度大考成績單,著實有些讓人尷尬。
多元化布局能否扭轉困局
在世茂股份收營收總額首度出現下降的同時,其盈利能力也存隱憂。
年報顯示,報告期內,世茂股份實現凈利潤27.38億元,同比減少5.67%,而2013年至2015年,世茂股份實現凈利潤18.72億元、26.1億元和29.19億元。凈利潤水平在營業收入首度下滑后,亦出現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世茂股份多年來一直堅持“以商業地產為主,多元化業務為輔”的業務架構。
去年,世茂股份在多元化業務方面動作頻頻。12月16日,世茂股份在福建省石獅市的石獅世貿摩天城開業,“茂險王”主題樂園業態值得關注,這也是世茂股份正式布局主題樂園產業;同年10月,出資1.8億元認購銘耀資產基金份額;9月,世茂股份共同發起成立的匯邦人壽獲批,世茂股份出資2億元,持股20%;4月,世茂股份以1億澳元的代價收購了澳大利亞的4個牧場,該4個牧場肉牛數量超過5萬頭。
世茂股份投資澳洲農業的邏輯,可從2014年中澳自貿協定談判達成協議,中國每年將從澳大利亞進口100萬頭商品活牛,并且澳洲牛肉平均進口關稅在該協議正式生效10年內將降至零中窺探一二。而早前,上海中房置業也大手筆投資了澳大利亞的農業項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近幾年,包括萬科、萬達、恒大和碧桂園等房企在內,在發展好主業的同時,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拓展多元化業務。
王健林早前曾表示“要在2017年或2018年將商業地產名字改為商業投資管理服務集團,別再當地產商了”。并宣布萬達在2016年實現轉型階段性目標。恒大的多元化布局,雖然在體育等產業做得風生水起,但快消、農牧等產業最終折翼,也以出讓告終。而中渝置地鑒于政策忽冷忽熱,最終出讓內地全部項目,“大陸項目一寸不留,未來瞄準國際都市”。
房企轉型能否成功,顯然因人而異。
中信建投在此前的一份針對世茂股份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世茂股份在聚焦商業地產發展的同時,積極思考轉型方向,全力打造“保險+商業”獨特的護城河模式,未來公司業務發展值得進一步期待。
而申萬宏源也在研究報告中強調,世貿股份在保險領域進一步布局,保險資金的期限結構、風險結構和公司的地產主業有著很強的協同性;涉足私募基金,也將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產業布局,拓展多元化發展路徑,豐富公司收入結構。
世茂股份多元化業務布局能否扭轉當前困局,我們拭目以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