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16 17:18:09
1月14日~15日,未來論壇2017年會暨首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召開。頒獎典禮現場為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薛其坤和生命科學獎得主盧煜明頒獎,獎金總額達到200萬美元,兩位獲獎人分別獲得100萬美元獎勵。
每經編輯 張懷水
每經記者 張懷水
1月14日~15日,未來論壇2017年會暨首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召開。頒獎典禮現場為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薛其坤和生命科學獎得主盧煜明頒獎,獎金總額達到200萬美元,兩位獲獎人分別獲得100萬美元獎勵。
2017年1月10日,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預計2016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到15440億元,占GDP比重為2.1%,企業占比78%以上;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1407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增至56.2%。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會場了解到,本次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是商界和學界進行的一次跨界合作。評獎規則由學界和科學委員會負責制定,而獎金由商界企業出資。每個獎項每年評選一次,獎金設立為100萬美元。
其中,“物質科學獎”捐贈人為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龍湖集團董事長吳亞軍、中澤嘉盟投資基金董事長吳鷹以及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而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為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金沙江創投董事丁健、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和耶魯大學校董事會董事張磊。
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丁洪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未來科學大獎被稱為中國民間的“諾貝爾獎”,每個獎項每年都會評選出一位獲獎人,我們致力于讓其延續100年,目的在于激發全社會投身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讓科技創新服務人類生活。
今年1月9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趙忠賢院士和屠呦呦研究員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數額為500萬元。其中,450萬元由獲獎者自主選題,用作科研經費,50萬元屬獲獎者個人所有。
丁洪表示,無論是代表民間的未來科學大獎還是代表官方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獎項的初衷和目的都是相同的。此外,未來科學大獎不限制獎金用途,獲獎人可以自由支配。
早在去年5月,國務院就印發了《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科技部副部長王志剛曾表示,根據《方案》相關內容,未來科技成果轉化凈收益的50%用來激勵科研團隊,并逐步放寬科研經費的自主權。
今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要求,要加大成果處置、收益分配、股權激勵、人才流動、兼職兼薪等政策落實力度,使創新者得到應有榮譽和回報,增強科技人員的持久創造動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