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07 20:42:17
1月7日,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在深圳舉辦以“新供給新經濟新動能”為主題的2017年年會。會上,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表示,我們認為可以謹慎樂觀地提出一個粗線條預測判斷:在2011年以來的中國經濟下行中,有望于2017年完成較明顯的探底。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每經記者 胡健 每經編輯 姚祥云
2017年1月7日,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在深圳舉辦以“新供給新經濟新動能”為主題的2017年年會。
會上,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表示,我們認為可以謹慎樂觀地提出一個粗線條預測判斷:在2011年以來的中國經濟下行中,有望于2017年完成較明顯的探底。
“2016年的宏觀經濟運行,是2011年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以來終于體現出有可能對接階段性探底的一年,自一季度開始,連續三個季度龍頭指標GDP報出6.7%的增長率,第四季度很有可能還是6.7%左右。”賈康說道。一個年度“小平臺”的表現為多年來絕無僅有。
如果經濟探底成功,政策重點將落在何處?在賈康看來,應當力求實現經濟的企穩,以對接一個時間越長越好的中高速的增長平臺,關鍵是要使這一平臺期的中國經濟具備結構優化、發展方式向集約化加快轉變的“升級版”特征。
就GDP中高速增長平臺的區間,賈康給出了三個備選,分別是6.5%~7%,6.5%左右和7%左右。
2016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賈康建議,2017年在繼續深入進行“三去一降一補”的同時,要抓緊實施、推動一批關系到市場經濟體制基石建設的重大改革,如國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財稅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以為那些從落后過剩行業內動態釋放出來的要素創造自由流動、優化重組的環境和條件。
他進一步解釋說,因為經濟增長過程的實質就是要素不斷尋求得到更高回報的過程,要使經濟更好增長,就必須要為要素尋求最大回報創造更加自由、靈活的制度條件與公平競爭機會。
另一方面,賈康還表示,結合當前世界產業結構的變化與我國經濟增長的階段特征,優化配置的要素必將較多地集聚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各類新經濟行業上,可以說新經濟的發育發展程度,是衡量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程度的主要標志。
2017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仍然是積極的財政政策搭配穩健的貨幣政策。
就兩者之間的關系,賈康分析說,我國貨幣政策不具備大規模擴張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現實的把握應是“穩健中性”。財政政策方面將繼續以“積極”為主的基調。
“相關要領首先體現為赤字率還要處理為較高水平,如有必要也可以在2016年3%的基礎上適度上調”賈康說道。
減稅降費方面,財政政策的積極空間也有待發掘。賈康說,繼營改增之后,2017年財政仍然將繼續減稅,可有作為的空間主要存在于增值稅稅率的減并和適度調低上,同時,各類收費、政府性基金、社保、住房公積金等都具備一定的調整降低空間,而且這樣做對規范政府收入秩序、理順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會有很大的好處,應當成為重要的政策選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