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4 18:40:58
資產轉移會遇到國家外匯管控,有人想繞道而行,但近年常用的“妙招”已經被一一“封死”。
每經編輯|吳若凡
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王婷婷
(本文原載于微信公眾號“邦地產”Real-estate-circle)
都說海外樓市非常熱鬧,是因為中國人紛紛去到海外購置房產,但很多人似乎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政府的外匯管控。按照規定,中國公民每年海外資金轉移金額不得超過50000美元。
當然,你會說有各種各樣的辦法可以“繞道而行”,但邦地產提醒,近年一些所謂的“妙招”已經被一一“封死”,大家需要尋找另一些合規的辦法。
買保險“換”外幣,限額了!
近年,中國內地居民將人民幣資產轉為港幣或美元資產,被視為將國內資源放出國外的重要途徑之一。
比如,大陸的投資投機客用自己的銀聯卡或借記卡購買保險,而且是以港元和美元名義購買保險(平均價格為5萬美元,但據說至高可達100萬美元甚至更多),然后從自己國內銀行賬戶中扣除等量的人民幣。
而且,之前在境外刷卡買保險一直沒有限額,所以這種方式很可能,能幫助大陸置業者繞過外匯管制,把大量資金放出境。
但現在外匯管制越來越嚴格,2016年2月,銀聯國際就向公眾重申一項規定:使用銀聯卡在境外(含香港)購買保險,單筆刷卡金額不得超過5000美元。
明顯,以買保險方式轉移資金,這條口子基本已經留了一條細縫而已。
“螞蟻搬家”,搬不動了!
以往,投資客還喜歡用的一種獲得外匯的辦法是,個人分拆結售匯,即個人在7日內從同一外呼儲蓄賬戶,5次以上(含)提取接近等值1萬元外幣現鈔。
或者,找5個以上的不同個人,同日、隔日或連續多日分別購匯,再將外匯匯給境外同一個人或機構;
再或者,同一個人將其外匯儲蓄賬戶內存款劃轉至5個以上直系親屬。
舉個例子來說,張全蛋打算在澳洲買房子,但受限于國內每年5萬美元的購匯限額,張全蛋找了他的親朋幫忙來購匯,同時分批分日電匯給他。
但“個人分拆結售匯行為”目前已被外管局納入了“黑名單”。
也就是說,如果張全蛋往前推算90日內購匯總金額超過等值20萬美元,就會被列入“關注名單”,可能被剝奪兩年合計10萬美元的換匯額度。
相關部門針對個人分拆購匯的監管舉措正在加強結售匯業務監管,尤其是對于涉及大額海外資產配置的個人客戶來說,顯然,“螞蟻搬家”行不通了。
“內保外貸”類似玩法興起,能行?
一招不行又生一招,據說目前有些投資客喜歡用一種“曲線救國”的辦法來繞過監管。
據一家國內知名房地產商的海外銷售介紹,來他們這里購買海外房產的客戶,都可以用內地的房產作抵押,將房子抵押給這家開發商指定的財務公司后,在香港用當地利率借美元。
如此一來,利用香港這個中轉站人民幣就順利轉移到了海外。按美元兌港幣的匯率換來美元,購買海外房產。
這個做法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像“內保外貸”。
“內保外貸”,就是境內銀行為境內企業在境外注冊的附屬企業或參股投資企業提供擔保,由境外銀行給境外投資企業發放相應貸款。
由境內的銀行開出保函或備用信用證為境內企業的境外公司提供融資擔保。
當然,要想境內銀行開具擔保函,肯定得有實物資產進行抵押,這里的抵押,多半為土地或者房產。
但企業允許這樣做,似乎沒有條例允許個人也可以這樣。
在邦地產看來,這家開發商的做法更近乎于“地下錢莊”,把房子抵押給財務公司,通過內地財務公司和香港財務公司的配合,將大量人民幣轉移到海外,然后投資客有了錢就能購買海外房產。
這似乎已經有了“洗錢”的嫌疑,是否合規得打一個打問號。
轉移資產,謹慎為上!
在人民幣不斷貶值的背景下,人們將資產轉移到海外是為未來人民幣貶值做準備。但在進行轉移資產時,邦地產勸大家謹慎為上!
國家嚴控外匯的環境下,為何不選擇留一些空間給人民幣。
就像知名專家樊綱所說,如果明年經濟增長速度不比2016年更低,則說明這一輪經濟周期已經“探底”,今后幾年進入“復蘇”階段,因此,人民幣是沒有繼續貶值的動因了。
也就是說,可能過段時間人民幣開始對美元升值也未嘗不可能。彼時,你可能會覺得你手上的美元資產多了,畢竟,匯率這件事,短期和長期區別還是很大的。所以,最安全的辦法還是悠著點!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邦地產立場。
望此文對您有幫助,可以加入邦地產粉絲群交流。(搜索/關注“邦地產”,回復粉絲群可加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