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09 10:23:06
每經編輯|周禹彤
很多人還在猶豫買不買iPhone 7的時候,資本市場似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圖片來源:東方IC
蘋果股價單日下跌2.62%,上千億財富蒸發
▲圖片來源:網易科技
北京時間8日凌晨,蘋果在美國召開秋季新品發布會,對外發布了全新的iPhone,包括備受矚目的iPhone7和iPhone7Plus。同時蘋果還推出了全新的無線耳機AirPods和新一代Apple Watch。
iPhone7擁有十大新功能:
包括新的黑拋光色;新的HOME鍵;完全防水防塵;攝像頭功能提升,PLUS機型擁有雙鏡頭;視網膜高清顯示屏;立體聲揚聲器;有線耳機可以連接到Lightning轉接器上;無線耳機AirPods;Apple Pay更強大的功能;A10處理器提升續航。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在發布會上,蘋果CEO庫克更是稱其為“史上最好iPhone”!
▲無線耳機AirPods(圖片來源:網易科技)
新版耳機AirPods引發網友瘋狂吐槽:價格昂貴、極易丟失、續航能力差。
AirPods是蘋果的新款無線耳機,不配送,獨立銷售,它采用蘋果全新研發的W1無線芯片控制,內置麥克風,大小如同普通沒有線的蘋果耳機。該款耳機售價1288元人民幣;由于其外形設計,網友稱這是本年度丟失率最高的物品,不用買只用撿;如果人們想要全天24小時續航,那么必須隨身帶著充電盒。
新一代Apple Watch較過去增加了游泳防水功能,最深可達水下50米。
然而,對于如此多新增功能,市場反應平淡,認為蘋果新品仍缺乏新意。許多人就在昨日(8日)早間,每日經濟新聞推送的《今天凌晨的蘋果新品發布會,最驚艷的不是iPhone 7,而是TA!》一文中評論稱:毫無新意。
市場也似乎對蘋果投下否決票。昨晚(8日)美股早盤,蘋果便跌超2%。而截至今日凌晨(9日)收盤,股價更是下跌2.84美元,跌幅達2.62%。以蘋果總股本53.9億股計算,153億美元(約合1022億人民幣)就此蒸發!
▲蘋果股價下跌2.62%(圖片來源:同花順)
促成蘋果股價凌晨大跌的另一個原因是:美東時間周四早上,蘋果稱將不會公布iPhone7首個周末銷量。對于這一行為,蘋果的解釋是最初銷售取決于供給而非用戶需求,它無法真正體現業績。財經金融博客Zerohedge點評稱,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蘋果最令人擔心的并不是營收,而是創新
當然,也有人表示會購買iPhone 7,不過吸引他們購買新品的原因不再是過去幾年蘋果推出的令人驚艷的功能,僅僅是覺得“iOS系統很好用”。
這對一家以創新而被大家熟知的公司來說,非常尷尬。南方人物周刊就在其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庫克時代,蘋果最令人擔心的并不是營收能力,而是略顯頹勢的創新能力。
上述文章還表示:
iPhone是庫克時代下最具“喬布斯”風格的記憶。在庫克任期的5個春秋里,蘋果已經交付了8.59億部iPhone。而在他出任首席執行官之前,iPhone的交貨量僅為1.3億部。換言之,蘋果賣出的近10億部iPhone中的87%,是在庫克時代。
《華爾街日報》也發表文章稱,如今的世道真是變了:之前是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借鑒蘋果iPhone,而如今則是iPhone借鑒中國廠商的產品。
▲圖片來源:蘋果中國官網
一些中國消費者指出,周三發布的iPhone 7的幾項功能都是由中國手機廠商率先推出的,如雙攝像頭,取消3.5毫米耳機插口等。一位用戶在新浪微博上稱:
誰會想到蘋果已經開始抄襲華為、樂視和Oppo了!
多年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爆炸式增長讓蘋果賺得盆滿缽滿。但在過去的兩個季度,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市場卻拖了蘋果的后腿。這主要還是因為上一代產品iPhone 6s缺乏重大新功能。與此同時,中國手機廠商卻不斷推出極具吸引力的新產品。
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蘋果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從一年前的9.2%降至6.7%,排名跌至第五位,落后于華為、Oppo、Vivo和小米。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在人氣產品iPhone和iPad上,庫克留給人們更多印象的也只是尺寸大小的變化。比如2014年推出iPhone 6和6 Plus時,更大的屏幕讓銷量飛速上升。
▲蘋果CEO蒂姆-庫克(圖片來源:東方IC)
喬布斯曾經說過:“蒂姆•庫克是我迄今招來的最好的員工。”喬布斯2000年在接受《商業周刊》采訪時表示,在蘋果前COO詹姆斯·麥克魯尼(James McCluney)1997年離開后,他曾經難以找到合適人選,直至遇到了庫克。
如何扭轉創新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將會成為蘋果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突破口。業內人士認為:
要確定庫克的歷史位置,不能單單看喬布斯離去之后發生了什么,而應該看庫克在未來五年中還會做些什么。特別是在面對智能手機市場日益大眾化、行業增長低迷和新興市場低端手機興起的挑戰時,庫克如何保持蘋果的鮮活力和創造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