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10 11:20:11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提出,切實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解決一些地方環保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的問題。推進排污許可制改革,實行“一證式”管理,使排污許可成為固定點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開展環境損害賠償相關工作,推進環境損害賠償鑒定評估納入司法鑒定管理體系,解決“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埋單”的不合理狀況。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記者 李彪
“要通過體制改革和完善,切實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解決一些地方環保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的問題。”
近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赴河北出席河北省環境保護大會,分析提出了當前環保工作形勢和重點,并對河北加快推進環保工作提出了四點希望。
陳吉寧認為,當前的重中之重是明確政府、企業、公眾的責任,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環保工作都來抓,環保責任共同擔。
同時,陳吉寧希望河北以這次督察整改為契機,切實增強各級黨委政府做好環保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更好地把握和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環保部長出席地方性的會議在此前并不多見,或許也在為未來河北環境治理釋放新的信號。
河北省環境科學學會清潔生產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杜靜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環保部部長參加河北省環境保護大會,意味著未來除了從監管層面加強對河北環保的重視外,在經濟政策層面也將會加大對河北的扶持。
信號一:
解決地方環保“做起來掛空擋問題”
“河北剛開了環保大會已經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我現在感受就是企業變得緊張了,尤其是一些做得不好的企業。”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李再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這就是他感受到的中央環保督察對河北環保帶來的變化。
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2月4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河北省開展了環境保護督察,督察組于5月3日向河北省委、省政府進行了反饋,反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政府對環保工作的推進力度和重視程度不夠。
陳吉寧強調,中央開展環保督察巡視、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開展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等改革試點,就是要通過體制改革和完善,切實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解決一些地方環保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的問題。
杜靜稱,河北省正在全省開展鋼鐵、煤炭行業環境執法“雷霆行動”,下一步還將全面推行特別排放限值,環保加嚴的趨勢非常明顯。
“(環保工作上)現在有一些變化就是真的是在干實事,不像過去口號多一些,現在要見到具體的變化。”杜靜說,雖然國務院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還沒有正式出臺,但是,河北省已經在編制地方版的土壤污染防治五十條措施。
對于此次環保部部長罕見地參加地方性的環保會議,杜靜認為,這體現了對河北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京津冀地區正在朝著環保標準一體化邁進,中央以后肯定要特別重視河北環境的監管,同時在經濟上、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也會更大一些。
信號二:
進一步加碼全國范圍的環境執法
陳吉寧對河北加快推進環保工作提出希望,以打擊惡意違法排污和數據造假行為、督促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為重點,保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
從某種意義上說,陳吉寧的這一希望顯然并非只針對河北一地,全國范圍的環境執法都將加碼。
建立企業履行環保責任的自律機制,陳吉寧指出,要扭轉企業在環保方面的被動狀態,變政府“要我做”為“我要做”。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督促企業落實達標排放責任,依法堅決打擊企業環境違法行為,讓環境守法企業成長、環境違法企業出局。
陳吉寧提出,推進排污許可制改革,實行“一證式”管理,使排污許可成為固定點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開展環境損害賠償相關工作,推進環境損害賠償鑒定評估納入司法鑒定管理體系,解決“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埋單”的不合理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環境違法企業的處罰除了罰款、關停等手段外,環保部正在嘗試一些更能迫使企業自律的經濟手段。
今年5月,環保部向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副省級城市環境保護局轉發江蘇省根據環境信用評價等級實行差別電價、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性文件的函,要求各地學習、借鑒江蘇省運用價格手段合理提升高污染企業經濟成本的經驗做法。
其中,江蘇的主要做法是,對年度環境信用評價為“紅色”等級企業,用電價格在現行基礎上每千瓦時加價0.05元;對“黑色”等級企業,用電價格在現行基礎上每千瓦時加價0.1元。對“紅色”等級企業,污水處理費加收標準不低于0.6元/立方米;對“黑色”等級及連續兩次以上被評為“紅色”等級企業,污水處理費加收標準不低于1.0元/立方米。
有業內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相對于行政手段而言,經濟手段對企業的環境表現影響更有效,尤其是對資源消耗較大的鋼鐵、水泥、化工等重污染行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