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6 01:56:20
每經編輯|謝振宇
◎每經記者 謝振宇
近年來,資本下鄉在城市周邊或農村投資發展生態農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難賺錢”是參與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近日,重慶最大生態菜園“四季菜園”突然傳出停止送貨的消息,身陷經營不善、入不敷出的窘境。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生態農業雖然比較熱,但經營者想要就此實現盈利比較難,大部分經營慘淡,背后原因,一是租地等成本高企,二是有機農業價格上去了,消費者認可接受度卻不高。
資本下鄉遭遇盈利難
“經營不善”是“四季菜園”經營方重慶碧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碧天農業)高管們,如今說得最多的詞匯。
“以前的股東沒有信心做下去了。”據《重慶時報》報道,這家重慶最大的經營有機蔬菜的公司,日前突然暫停向會員送貨。重慶碧天農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出現資金困難,是因為之前公司最大的股東突然撤資。
這也是全國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的農業項目暫停了,主要因為前期投入大。”昨日,北京一家生態農業公司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蔬菜配送經營目前已經叫停。
該人士透露,公司做蔬菜配送已兩年多,實際投入大的部分,是配送環節物流成本較高,需要冷鏈建設投入,“第三方的物流配送不放心,自己來做投入又大,加之訂單量不大,銷路上不去。”
雖然類似生態農業企業盈利難,但也不乏正走出虧損境地的公司。“前幾個月一直在虧損,8月份,有望盈虧平衡,爭取在9月實現盈利。”四川一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透露,公司將蔬菜等農產品從基地直供消費者,隨著公司客戶量逐漸增大,有望盡快走出虧損。
該負責人認為,行業在未來幾年會迎來一次大洗牌,因為國家在土地流轉等一系列政策上的變化會促使行業規范,企業也會快速向標準化、集團和規模化發展,有一批企業會淘汰。
建議出臺企業補貼政策
碧天農業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行業發展主要有3個問題。一是農產品本身利潤低,盈利少;二是從蔬菜生產到后期運送,主要還是靠人力解決,提升了整個產品成本;此外,生態農業門檻低,市場還需要規范。《南方周末》2013年3月的一篇報道提及,重慶市統籌辦對10家農業企業進行抽樣分析,發現這些企業累計投資已達25億元,累計利潤僅2.5億元。
參與生態農業產業的企業為何盈利難?朱啟臻表示,企業租用土地后,因為成本較高,不適合發展普通農業,加上國家強調不能非糧化、非農化,由此只能做有機農業或體驗農場等。做有機農業等實際成本高,另一方面,國內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接受度并不高,“產出和收入這兩方是矛盾的”。
對于生態農業的出路,朱啟臻建議,首先需要解決現行土地流轉機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參與經營農業的企業,可由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要提高企業經營農業的準入門檻,堅決清除借此來圈地的行為。”朱啟臻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