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5-08-02 23:27:29
不必過于擔心目前創業氛圍中的這種不和諧的聲音,也不必由此發出泡沫到了頂點即將破掉的悲觀預言。因為,市場本身就可以戳破這些夸大與虛構的謊言。
劉遠舉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視作中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雙引擎”之一。不過正如沸水必有氣泡一樣,中國的創業圈中也頻現泡沫與虛假。
剛剛召開了發布會的純電動汽車“游俠汽車”,精美的造型,驚人的性能,一個初創公司能有這般能力,立即震驚了業內人士。不過,接踵而來的是各種揭露,被指不過是買來一輛特斯拉,拆解后改頭換面而已。
與火箭、航天不同,汽車行業不但需要技術,還要求價格,需要整個工業鏈的支撐,是工業綜合實力的體現。造汽車是現代工業中的皇冠,從這個意義上說,一款所謂的PPT汽車,一定會被載入中國互聯網歷史。當然,不意味著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極致,而是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輕視與傲慢的極致。
另一個例子是“一畝田”。在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到一畝田令人驚嘆的數字:“一畝田交易規模今年底將突破1000億,而阿里巴巴去年的農產品銷售額是480億。到明年底,一畝田至少能達到5000億,或將沖擊一下10000億。”
一畝田是這么介紹自己的:成立于2011年,是國內領先的農產品誠信交易平臺,擁有國內最全面的農產品交易大數據。主要產品包括一畝田網站,手機APP,PC、移動端、wap三位一體的網店,以及與百度合作的一畝田直達號。
這段介紹樸實、平淡,但也包含著自我吹噓。百度直達號,是百度公司推出的一種新服務,任何商家,稍有規模,都可以申請,但是,在一畝田自己的話語中,這就變為了“與百度合作”,給人一畝田正式的與百度簽約合作的感覺。實際上,不過是拉虎皮做大旗,就像開了一個公號,然后介紹自己與騰訊合作。進到網站,還可以看到荒謬的數字,“9小時前劉老板采購了100萬噸洋蔥”,要知道,盛產洋蔥的西昌,年產量不過30萬噸。
比起游俠汽車與一畝田,云視鏈則顯得更加高大上。
創始人生于上海,后移民至加拿大。22歲從哈佛大學休學回國創業,是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榜單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位,其公司A輪融資后估值已經超過6億。其核心技術是集合了虹膜識別、瞳孔運動識別、物體搜索、自動交互的人工智能技術——“眼神意識”的視頻技術。在這種技術的支持下,消費者在看視頻時,只需將鼠標點擊在感興趣的事物上,然后它的簡介、照片、解釋、同款等信息就會及時推送到你眼前。
如果這一切是在手機上實現,一個人拿著手機,觀看APP的時候,手機前置攝像頭能提供的實時拍攝分辨率最高不過1080p,在這個分辨率下,人的虹膜纖維不過占到一兩個像素,怎么鑒別它的顫動?更何況,通常手機攝像頭質量不高,是否能夠清楚地拍攝到虹膜纖維本身都是問題。據技術人士的分析,所謂的實時測量,不過是用服務器線下對視頻進行分析,分析去輪廓之后,再加上標簽與鏈接。這個思路看似新穎,但已經有很多大型視頻平臺在做了。
比起技術上令人疑惑的地方,更讓人覺得不可信的是基本信息的造假。創始人宣稱自己是哈佛退學,雇傭了20多個頂級技術人才,獲得了6億美元的估值,但卻被人發現,員工相片造假,要么是廣告人物,要么是不相干的其他人,而且,哈佛網站上并無相關介紹,與哈佛熟悉的人也都從未聽說。
創業圈中一直存在各種夸大,比如夸大融資金額,夸大用戶數量,夸大用戶活躍度,這些現象一直存在,但如果說前面的一些創業者,雖然有這些行為,卻還是小打小鬧的話,這些后起之秀們,則徹底在一條道上走到黑,玩得更大。
某種程度上說,除了經濟與技術的推動,當下的創業潮,也有著中國式的政經原因,是中國式的火熱。這必然導致泡沫。但也不必過于驚嘆于當下的這個局面。繁榮背后,必有欺詐與泡沫,這本是市場常態。正如土壤肥沃,微觀地看,肥沃不過是腐土,是糞便與腐葉,是植物與動植物腐敗的尸體。
更何況,市場本身就足以應對這種虛假。
前段時間,90后CEO余佳文獲阿里數千萬美元投資,稱明年拿一個億分員工,這立即引起了媒體的熱議。同樣地,在外界的質疑中,光環之下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梢?,自由思想市場的存在,一直有效地制約著各種夸大與虛構。
要想拿到投資,必然有一定的曝光度與熱度,這就意味著必須進入公眾視野。這三家創業公司在進入公眾視野之后,立即遭到猛烈的猛擊與質疑,被扒光了衣服,赤裸裸地展示給大眾,后續的投資基本上打水漂了。實際上,這種質疑,正是市場機制的自我淘汰、自我完善功能。所以,不必過于擔心目前創業氛圍中的這種不和諧聲音,也不必由此發出泡沫到了頂點即將破掉的悲觀預言。
另外一個沒有太多人提及的事情是,這些皇帝新裝案例的主角都很年輕,不但年輕,而且都被作為傳播點進行宣傳??梢姡贻p被當做了優勢。年輕當然具有自己的優勢,但也具有自己的劣勢,這一點不言而喻。但是,在當下的互聯網中,年輕的優勢被夸大了,其劣勢被忽略了,對年輕的贊美成為一種諂媚。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