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6-17 23:15:32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統一代碼將會鏈接各個獨立的信用系統,形成一個從政府到個人的完整的社會信用體系,將對未來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記者 周程程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總體方案終于揭曉。
6月17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建立覆蓋全面、穩定且唯一的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以下簡稱統一代碼)制度。
《通知》要求,統一代碼設計為18位,由登記管理部門代碼、機構類別代碼、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校驗碼五個部分組成。
這相當于讓法人和其他組織擁有了一個全國統一的"身份證號"。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一代碼將會鏈接各個獨立的信用系統,形成一個從政府到個人的完整的社會信用體系,將對未來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18位新編碼破除"萬碼奔騰"弊端
《通知》表示,當前我國機構代碼不統一,缺乏有效協調管理和信息共享工作機制,大多數代碼僅應用于各部門內部管理,一些部門信息數據相互割裂封閉,存在信息孤島問題。
例如各類機構代碼長度、含義、作用不同,有的部門如工商、民政、機構編制部門等,在法人和其他組織成立時賦碼;有的部門如人民銀行、稅務部門等,在行使管理職能過程中再次賦碼。
并且,法人和其他組織在設立和辦理相關業務時,需到多個部門申請代碼,有的還收取費用。多個代碼共存現象較為普遍,影響了同一主體信息比對,增加了社會負擔,降低了行政效率。
"'萬碼奔騰'的背后,抬高了企業的各種顯性和隱形成本,也增加了公眾信息檢索的困擾。"宿遷市副市長馮巖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統一規則后實現自動賦碼、一次賦碼和全程運用,有助于破除權力壟斷和部門利益,讓利于創業創新者。
《通知》表示,從唯一、統一、共享、便民和低成本轉換等角度綜合考慮,統一代碼設計為18位,由登記管理部門代碼、機構類別代碼、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校驗碼五個部分組成。
其中,第一部分(第1位)為登記管理部門代碼,第二部分(第2位)為機構類別代碼,第三部分(第3-8位)為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第四部分(第9-17位)為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第五部分(第18位)為校驗碼。
除第三部分(第3-8位)的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使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外,其他部分均按照規定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
《通知》認為,為便于行業管理和社會識別,統一代碼的第一、二、三部分體現了登記管理部門、機構類別和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兼容了當前各登記管理部門行之有效的有含義代碼功能。為保證唯一性和穩定性,第四部分設計為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充分體現了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建立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的要求。為防止出現錯誤,第五部分設計為校驗碼。
地方編碼將隨中央方案調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國家總體方案出臺之前,已有地方進行了社會信用代碼編制的探索。
福建自貿試驗區自今年5月4日起,注冊的新企業都會擁有全國唯一的"身份證號"。與個人身份證信息類似,統一代碼包括18位,由登記管理部門代碼(1位)、機構類別代碼(1位)、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6位)、主體標識碼(9位)、校驗碼(1位)五個部分組成。
相比之下,江蘇宿遷探索的編碼規則則有些許不同。江蘇省宿遷市采用18位編碼"一照一號",即"1位機構類型+6位行政區劃碼+2位登記機構代碼+8位主體順序號+1位校驗碼"的5碼段18位編碼規則。
馮巖說,地方的編碼存在走到市外、省外不被認可的問題,難以繼續推進,影響了改革成效。國家層面規范編碼后,宿遷也會根據國家方案進行調整,使企業在改革后從事各類業務更加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家方案中統一代碼中的9位主體標識碼由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先按5年需求(含存量),一次性向國家登記管理部門預賦足量、連續的組織機構代碼碼段。
并且,各級登記管理機關按規則在辦理注冊登記時向法人和其他組織實時賦統一代碼,賦碼后將統一代碼及相關信息按規定期限回傳統一代碼數據庫,及時向社會公開并與其他部門共享。5年后組織專家對賦碼方式開展終期評估,根據實施情況和專家意見,建立賦碼工作長效機制。
對于何時落實實施,《通知》明確,本方案由登記管理部門會同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按照不同領域分期分批實施。工商部門自2015年10月1日起實施,其他登記管理部門在2015年底前實施。
此外,《通知》要求,本方案實施后,各有關部門應盡快完成現有機構代碼向統一代碼過渡。短期內難以完成的部門可設立過渡期,在2017年底前完成。有特殊困難的個別領域,最遲不得晚于2020年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