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30 00:30:04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自2012年9月美國制藥巨頭輝瑞制藥與國內本土藥企海正藥業(600267,收盤價14.08元)的合資公司海正輝瑞成立以來,這家中國制藥領域最大的合資公司就一直被市場所關注。在運營一年多后,其目前狀況如何呢?
今日,海正藥業公告,控股子公司海正輝瑞富陽生產基地已于2014年5月順利通過了國家食藥監局新版GMP認證,于5月29日正式投產運營。
海正輝瑞首席執行官肖衛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目前有兩大市場策略:一方面在國內主攻3~5線城市,另一方面公司已經確定國際化發展戰略,希望盡快打入國際市場。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海正藥業多數的制劑產品已經注入海正輝瑞。因此業內推測海正藥業或是欲借助合資公司加快從原料藥企業向制劑藥生產轉型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宗原料藥企業面臨的環保壓力日益增大、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目前類似海正藥業的原料藥企業大都在向制劑方面轉型,但轉型路徑存在很大差異。
產品將進入海外市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海正輝瑞成立之初,該公司注冊資本2.5億美元。公司現已擁有80余種產品,其中來自輝瑞制藥的有7個產品,來自海正藥業的有70余個產品。
不過,肖衛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母公司注入的產品現在沒有完全推廣,正在推廣的產品有40多個,其它產品之后陸續會進行推廣,基本到2018年就結束。”
肖衛紅向記者透露,未來每年公司計劃將5~7個仿制藥產品推廣上市,并將輝瑞、海正雙方的合作從目前的生產領域擴展至研發、注冊領域。“合資公司首先側重于中國市場,未來兩三年業務主要來自3~5線城市。”根據規劃,公司預計至2020年銷售網絡將覆蓋全國95%的三級醫院,90%的二級醫院和75%的一級醫院。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海正輝瑞富陽生產基地口服固體制劑生產線已有多個產品向美國FDA遞交了ANDA(仿制藥申請),在近期也將會迎來FDA的現場認證審查,這意味著海正輝瑞國際化進程近期或將有實質進展。
在談及國際化戰略的時候,肖衛紅告訴記者,目前公司主要有兩大策略,一方面占領國內3~5線城市,另一方面希望打入國際化市場。此外,海正輝瑞方面表示,在產品海外上市方面,母公司輝瑞制藥也將在研發平臺、技術合作等方面提供支持。財報顯示,運營第一年(2013財年)公司實現營收43.19億元。
資料顯示,海正輝瑞是中美兩國制藥領域迄今最大的合作項目,主要運營品牌費專利藥的研發、生產和營銷,其中海正藥業占股51%,輝瑞制藥占股49%,是實質意義的中國本土企業控股的合資有限公司。
制劑國際化加速原料藥企轉型
實際上,作為海正藥業旗下的合資子公司,海正輝瑞在海正藥業轉型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海正藥業作為國內重要的原料藥出口企業,同華海藥業(600521,收盤價10.18元)類似,也正在向制劑類企業轉型,并希望能夠打開該領域的國際市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工信部日前發布的2013年醫藥工業經濟運行分析顯示,2013年我國化藥制劑實現出口27.1億美元,同比增長5.8%。受出口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增速較上年有所下滑。但現在越來越多企業投入該領域,制劑國際化呈現出良好發展趨勢。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原料藥行業環保壓力不斷增大,隨著企業對環保的投入越來越大,利潤空間將越來越小,轉型已經成為擺在原料藥企業面前的現實問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轉型早的企業都已經取得不錯的進展。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達到歐美日和世衛組織GMP標準的國內企業有近50家,美國ANDA申請成功的企業有10余家,產品30余個。
“不過,雖然現在很多企業都已經提交了申請,但是實際實現制劑出口的國內企業相對還較少,更多的還是在華的外資公司。”一位接近海正藥業的業內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海正藥業也在向制劑藥物轉型,已經把大部分制劑藥物注入到合資公司。”
海正藥業相關負責人在回應記者采訪時表示,海正藥業總共有100多個品種,其中注入到海正輝瑞的產品有70個,確實是大部分了。
而同樣在向制劑生產轉型的華海藥業則主要與原研藥廠家合作,通過專利到期后的制劑轉移、重要中間體的供應等方式獲得新的國際訂單以進入國際市場。例如華海藥業之前與美國默克公司簽訂了一項多年期的制劑委托加工協議便是這種模式。
但是,轉型對于大部分原料藥企業來說并非易事。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許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現在整個制劑出口處于二元結構,華海、海正這樣的企業是結構中的上層。大部分企業則基本上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或者生產的制劑主要為滿足國內需求。對于普通企業來講,轉型還比較困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