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5-07 00:17:43
以至于有投資者問:優先股“優先”了誰?也就是搞優先股到底對誰有利呢?
每經編輯 桂浩明
◎桂浩明
在熱鬧了幾個月后,優先股題材終于落地。日前,廣匯能源和浦發銀行兩家上市公司,先后公布了各自的優先股發行方案。有意思的是,前階段相關股票聞優先股就漲,而今真的要搞優先股了,股價卻表現得很弱。曾經風光一時的優先股概念,似乎已不再有吸引力了。以至于有投資者問:優先股“優先”了誰?也就是搞優先股到底對誰有利呢?
其實,這不應該是個問題,就像IPO對誰最有利一樣,答案不問自明。但問題是,當初有人提出搞優先股的建議時,卻是另有考量,亦即希望通過在股權結構中設計優先股,并且取代一部分普通股,以此來減少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數量,借以達到“救市”的目的。
顯然,在這里所提出的優先股概念,具有強烈的功能性指證,也就是要服務于推動股市上漲的大目標。這樣的優先股方案,監管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對于絕大多數上市公司來說是不適用的,在某種程度上也與當年股權分置改革的思路相悖。只是,這個概念符合那些飽受熊市之苦且期盼政策救市者的心愿,結果在市場上形成了一股優先股熱,一些聲稱有意涉足優先股的上市公司股票因而大漲。然而,理性的投資者都很清楚,當優先股真的搞起來的時候,顯然不會是這種樣子,在現階段它只能是作為一種特殊的融資工具而存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搞優先股就像IPO一樣,首先,或者說絕對能夠受益的,只能是其發行人。也因為這樣,當優先股實施細則出臺,乃至有上市公司公布具體方案時,其能夠“救市”的光環隨即褪去,還原的是它作為融資工具的本質。
客觀而言,無論是廣匯能源還是浦發銀行,他們現在都有進行股權融資的現實需求。廣匯能源負債率已經不低,近期也已經動用了多種工具進行融資,但仍然不能滿足資金需要。而浦發銀行盡管經營狀況良好,但快速擴張也帶來了提高資本金的需求,由于股價破凈,以通常的股權融資來實現補充資本金的道路顯然走不通。所以,發行優先股就成為他們的最佳選擇。如果發行成功,并且所投入的資金能夠取得預期效益的話,那么對公司的發展有很大好處。
在這個意義上說,優先股的確是“優先”了企業。當然,上市公司搞好了,對于其股東來說當然是好事情,而且也同樣是有利于股市的。只是,這需要有個過程,而且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在這里優先股所起到的,只是一個提供合適的融資工具的作用,無關乎“救市”,事實上它也擔當不起這樣的重任。于是,當優先股的謎底最后揭開時,原先虛幻的“利多”色彩也就不復存在,不管投資者是否感到失望,股市該如何走還是如何走。
優先股并不“優先”普通股的股東,作為一種工具,當然也未必會成為股市的利好。這道理很簡單,但還是會給人們不少啟示。現在大家都對股市的低迷不滿,于是也就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期待政策救市,把正在研究中的各種市場建設措施,譬如T+0、滬港通、個股期權等等,都當作是利好來看待,一有機會就去炒一把。其實,這些政策在本質上都是中性的,管理層把他們拿出來,是為了完善市場結構,提高市場效率以及增加就業品種,這無所謂利好還是利空,更與引導股市上漲無關。如果到現在投資者還意識不到這一點,那確實是有點可悲了。
順便提一下,A股市場的長期低迷,自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并不是靠采取某項措施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而是需要頂層設計,要有大動作。這就要求人們形成對股市分析判斷的長期視角,而非過于短視與功利地看待變化。那種以為某個板塊起來了,行情就會逆轉,或者某項題材活躍了,市場就能好轉的觀點,離實際太遠。而優先股方案出臺前后的這一幕,已經給了人們教訓,值得汲取。
(作者為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市場總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