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7 00:45:59
國內規模最大的水泥企業中國建材2013年營業收入高達1177億元,同比大增35%;而凈利潤僅增長了3.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胡飛軍 發自廣州
每經記者 胡飛軍 發自廣州
近日,國內規模最大的水泥企業中國建材(03323,HK)披露2013年業績,營業收入高達1177億元,同比大增35%;而凈利潤為57億元,幾乎與去年持平,僅增長了3.3%。
值得注意的是,A股水泥巨頭海螺水泥 (600585,SH)披露年報顯示,去年實現營業收入約為中國建材一半,而凈利潤卻接近中國建材的2倍。
業內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建材的成本與海螺水泥存在較大差距,加之中國建材在快速擴張過程中負債較高,財務費用也是拖累其幾乎增收不增利的因素。
兼并民企引發負債增加
3月25日,海螺水泥披露2013年報,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公司報告期實現營業收入553億元,同比增長21%;實現凈利潤9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9%。
海螺水泥稱,2013年業績大幅增長,得益于銷量的強勁增長和原料煤炭價格下跌帶來的生產成本下降,另外公司三項費用控制較好。
作為海螺水泥的競爭對手,中國建材公布2013年業績。按照國際會計準則,中國建材去年實現營業收入高達1177億元,同比大增35%;然而凈利潤為57億元,同比增長3.3%,幾乎持平。
上述數據顯示,中國建材營業收入是海螺水泥的兩倍多,而凈利卻只相當于海螺水泥的61%。
“其實,2013年市場也不是那么好,相對來說供需矛盾有所緩解。”中國建材內部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建材和海螺水泥主要差在成本這塊,主要是財務成本這塊相差太大,每噸水泥就要高出海螺水泥20元。”
上述中國建材內部人士所言非虛,中國建材由于前幾年規模快速擴張,出現了高負債的問題。
資料顯示,中國建材自2006年初在港股上市以來,展開了對長三角、東北和西南等地中小水泥企業的大規模聯合重組,其水泥年產能從2006年初的1100萬噸快速增加到2013年底的3.88億噸,商品混凝土產能4.06億立方米,迅速成為國內最大水泥生產商。
在中國建材對各區域民企兼并過程中,中國建材還引入了包容協同等理念,創新進行混合所有制,即在國有股份占控制優勢之下,允許民營資本持股。
“中國建材混合所有制也是市場倒逼的結果,當時企業沒有那么多資金,只能從股權設置上考慮出路。”中國建材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大規模重組也帶來了一些高負債問題,我們也非常重視并著手解決。”
將加快理順內部管理
財報顯示,中國建材2013年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分別為1693.9億元和686.6億元,總負債為2380.5億元,總資產為2916.3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81.6%,較2012年的82.1%有所降低。
財報顯示,中國建材財務成本由2012年的65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93億元,同比大幅增加43%。對于財務成本增加原因,中國建材解釋,集團需要更多借款支持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業務分部的業務量上升。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建材和海螺水泥業績出現較大差異,與生產成本和財務成本直接相關,而這又與兩家企業發展模式有較大關系。
“海螺水泥是老牌國企,從建廠開始比較穩健,它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處于行業領先水平。”水泥行業專家、《水泥地理》CEO劉作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表示,海螺水泥在建廠選址時,就考慮了礦山、物流等成本因素,很少進行收購,生產線都是自身建設,注重生產線的標準化建設,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
“海螺水泥在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是領先的企業,有先天的優勢,基本上5000噸以上生產線都是自己新建的,相應的裝備水平都是比較先進的。”中國建材上述內部人士坦承與海螺水泥生產成本差距較大,“中國建材收的很多5000噸熟料生產線參差不齊,尤其是一些民營企業的工藝匹配度,可能和海螺沒法比。”
實際上,中國建材已經注意到整合過程中的融合問題,因此已經暫時停下快速擴張的腳步。在2013年中期報告中就提出“暫停收購”,轉而加快理順內部管理和技術改造等。
“混合所有制是目前政府提的較多的,而中國建材是最早做混合所有制的國企,這些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中國建材上述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今年是企業的深化改革年,包括組織機構以及裝備設備工藝優化,并聚焦產品價格成本和企業現金流,積極想辦法拓展融資以及降低負債,優化財務結構。”
“首先要降低成本站住腳,規模雖然超過了海螺,但不可能這么快比海螺水泥獲得的利潤多,水泥行業要有規模優勢,然后再提高內部整合和市場競爭力,中國建材南方水泥競爭力已經比以前強多了,需要時間。”劉作毅說。
中國建材人士稱,擴張所帶來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關鍵還是靠制度和體制機制去解決,混合所有制是市場倒逼結果,以后還會按照政策要求進行改革,或許降低國有股權進行再融資,需要在發展中去解決這些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