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7 00:45:55
昨日,中國國航與東方航空公布的2013年財報顯示,公司凈利潤較2012年分別下降32.41%和25.1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戴榆 李卓 發自上海、北京
每經記者 戴榆 李卓 發自上海、北京
經濟環境的變化對航空業的影響逐漸顯現。昨日(3月26日),中國國航 (601111,SH)與東方航空(600115,SH)公布的2013年財報顯示,公司凈利潤較2012年分別下降32.41%和25.12%,持續3年下滑。此外,從南方航空(600029,SH)2013年三季報及四季度經營狀況來看,其2013年凈利潤下滑的概率較大。
海通證券交通運輸行業分析師虞楠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2013年航油的整體價格水平較2012年略低,客座率保持小幅增長,而航空公司的匯兌帶來的收益也相對較高,但航空公司去年的凈利潤卻繼續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票價大幅下調。票價下調與政府限制公務出行和經濟增長放緩有關。
對于航空公司2014年的業績預期,業內同樣給予了謹慎看法。瑞銀證券報告指出,2014年中國航空業運力增長仍然較快,但市場需求增長乏力,考慮到經濟增長放緩對商務客影響持續,以及政府嚴控公務出行政策,2014年航空業主業盈利明顯改善將是小概率事件。
多重原因致業績下滑
“2013年,國際經濟復蘇艱難,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全球航空客運市場繼續增長,貨運市場表現相對乏力。”中國國航在昨日公布的2013年業績報告中稱,“由于競爭加劇、收益水平降低等原因,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33.19億元,同比下降32.41%。”
根據昨日晚間東方航空的公告,與國航一樣,東航2013年凈利潤同樣下滑厲害。公司實現營收880.09億元,同比增長1.85%,凈利 潤23.76億 元 , 同 比 下 降25.12%。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國航與東航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的凈利潤出現連續下滑,其中國航分別下滑38.75%、33.82%、32.41%,東航分別下滑9.18%、29.81%、25.12%。而尚未公布2013年業績報告的南航在2011年與2012年凈利潤分別下滑了12.58%、48.22%。
東航在業績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雖然保持增長,但增速緩慢,國內高端商務客源需求減少,國內民航運力以較快速度增長使得市場競爭加劇。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票價下跌是導致航空主業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僅包括宏觀經濟環境景氣度的下降,更有來自國際運力大幅增投中國、中國高鐵路網快速成型,以及國內低成本航空、民營航空發展帶來的市場競爭。
“事實上,2013年航空公司面對的整體油價水平低于2012年,而去年的匯兌收益也好過上一年,但凈利潤還是現出大幅下滑,主要原因還是票價太低。”虞楠表示,“2013年整體市場需求狀況不佳,票價下跌厲害,尤其是在第四季度,盡管從客座率來看,2013年三大航總體還是小幅增長,但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折扣票填充的。”
虞楠進一步解釋,造成票價下跌的原因是經濟持續低迷以及政府對“三公”消費的限制。
瑞銀證券研報也指出,反腐政策限制公務出行、經濟放緩致商務客出行明顯下降,令高票價的旅客流失嚴重,航空公司為了保證客座率只有犧牲票價。
面臨競爭、匯兌等挑戰
面對國航與東航凈利潤的持續下滑,業內對于航空公司2014年的經營業績預期給予了不太樂觀的判斷。
“預計2014年行業運力同比增12%~13%,其中,國內增長10%~12%,國際超過15%,仍保持較快增長。”瑞銀證券研報指出,“但是,在需求上,國內市場由于政府對公務出行依然嚴格,加之中國經濟放緩趨勢不變,公商務客占比的明顯回升難以看到。我們預計2014年旅客運輸量同比增長10%~12%,國際增速有望超過國內。”
該機構報告判斷,2014年航空業主業盈利明顯改善將是小概率事件。
國航2013年報就指出,近年來,行業格局加速調整,歐美傳統航空公司借助商業轉型、聯營合作與股權投資等方式努力擺脫經營困境,而中東承運人迅速崛起,給歐亞航空公司帶來巨大壓力。隨著國際運力大幅增投中國,國內運力加速向國際市場轉移,國際航線的競爭更為激烈。此外,中國高鐵路網快速成型,將進一步加劇沿線樞紐點及其輻射帶區域內的空鐵競爭,而國內低成本航空公司蓄勢待發,也將進一步加劇國內市場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航空公司業績中有部分來自匯兌方面的收益貢獻,比如由于2013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大幅升值,國航在該年匯兌凈收益為19.38億元,較2012年增加了18.19億元。如果剔除這部分因素,航空公司的業績報表恐更加尷尬。今年以來,人民幣開始小幅貶值,這將給航空公司帶來更多考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