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1 01:09:03
中國就長期而言,必須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改革現行“面向升學”,而不是“面向市場”的教育模式。根本而言,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前提條件是要先實現勞動力結構的升級,包括進行大規模的農民工培訓和素質提高工作。
張茉楠(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
今年以來,在內外需求萎縮、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疊加作用下,中國經濟面臨著金融危機以來第二次的增長威脅:投資、消費、出口同步回落,供給端與需求端同步趨緊。企業利潤率、財政收入、工業生產、出口訂單等全面下滑。
與上一輪經濟下行周期最大的不同是中國持續高增長的條件、中長期結構性因素正在發生趨勢性變化:勞動生產率等供給因素拉動經濟潛在增長水平下移,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導致的勞動力供給的變化、由政策和人口結構導致的儲蓄率變化,以及由勞動力再配置格局導致的全要素生產率都會出現變化。
一直以來“人口紅利”都被認為是造就“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重要源泉。據世行估計,“人口紅利”的結構性優勢對中國經濟高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30%以上。隨著人口結構轉變的完成,長期以來支撐中國經濟高增長的“人口紅利”開始衰減。未來十年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將會逐步衰減,勞動力供給增速下降、勞動力成本提升,整體經濟進入了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這也就預示著現代工業部門已經不能再用“不變工資制”來吸收“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動下逐步回補,這樣工業部門的利潤有可能越變越薄,資本形成的增長將會有一定程度的放緩,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減少,中國GDP潛在增長率將出現趨勢性下降。
實際上,“人口紅利”從來不是永久性的增長因素。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無法回避老齡化本身這一客觀的歷史必然。隨著人口結構轉變的完成,這種特殊的增長因素最終要消失殆盡,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不斷提高而帶來的高生產率與高儲蓄率導致較高的資本積累現狀將不復存在。
那么中國到底如何實現可持續的增長呢?一般而言,“人口紅利”向“經濟增長紅利”轉化通過四種機制:首先,勞動力數量增長讓社會總產出更低廉、更豐富;其次,勞動力的流動和資源配置推動勞動生產率提高;再次,有關改善勞動力的一系列投資,包括讓勞動者再教育、人力資本培訓,從而刺激投資和消費的需求;最后,勞動力和資本組合的優化,讓勞動力升級可持續。
然而,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人口紅利”只通過前兩種機制發生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由于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供給和廉價的勞動力,企業得以克服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獲得優勢,實現了較長時間的經濟持續增長。與此同時,也形成了過分依賴增加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
從大的發展趨勢看,未來隨著我國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經濟重心將實現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從一般制造業到高科技先進制造業的轉換,整個社會對從事單純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者的需求量相對減少,而對人力資本、R&D等知識資本的要求則大。因此,中國就長期而言,必須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改革現行“面向升學”,而不是“面向市場”的教育模式。未來必須改變忽視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平逃?,偏重高學歷教育的失衡現狀。根本而言,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前提條件是要先實現勞動力結構的升級,包括進行大規模的農民工培訓和素質提高工作。以及注重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以適合未來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即經濟增長與就業匹配之外,還要實現勞動力升級與轉型匹配,真正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紅利”,讓經濟步入新的良性增長軌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