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2-04-24 20:27:28
這是一只不凡的“蘋果”,它的一舉一動,牽動著一系列股票的市場走勢。2012年1月13日,蘋果公司首次向外界公布其供應商名單,A股投資者寄望借此機會看清國內相關公司的真實情況。然而時至4月,A股公司年報披露漸近尾聲,各上市公司家底悉數見光,只有比亞迪(002594)和安潔科技(002635)亮明自身是蘋果供應商的身份,其他“傳言”取得供應商資格的公司,對“蘋果”鮮有提及。
“盡管公告中沒有直接的表述,但在機構調研過程中,很多公司有意無意地表露出蘋果是其下游客戶。”業內人士表示,從信息披露規定來看,上市公司無需強制表明其直接或間接蘋果供應商的身份,但通過機構研報等“隱晦”方式來傳遞這一信息,反而令投資者霧里看花。
蘋果新品再來襲
雖說各花入各眼,但蘋果的每一次新品上市都能引發追捧。當前,新一代ipad3已在全球多地上市,市場人士預計最早本月底將在中國內地開售;對于iPhone5,關于其正在準備生產,并將在10月前后上市的傳言甚囂塵上;蘋果通過iTV進軍智能電視市場也是業內熱議的焦點。
對投資者而言,蘋果每一次新產品發布所引發的消費狂熱,都對應著一次供應鏈企業投資價值的重估。蘋果的社會責任報告中透出的有關供應商信息的蛛絲馬跡,都會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2012年1月13日,蘋果公司首次向外界公布其供應商名單,逐漸揭開蘋果背后產業鏈的神秘面紗。這份名單包括156家公司,涵蓋其材料、生產、代工等領域97%采購額。
從供應商體系的區域分布來看,蘋果的IC(集成電路)/分立器件供應商主要集中在美國,部分分布在歐洲,少數在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和地區,存儲器、硬盤/光驅供應商較集中;被動器件的高端領域被日本廠商壟斷,中國臺灣廠商主要提供片式器件等相對標準化、成熟化的產品;PCB(印制電路板)供應商主要集中在中國臺灣、日本;連接器、結構件、功能件廠商主要是歐美、日本、中國臺灣;顯示器件主要由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廠商提供;ODM/OEM則主要由臺灣廠商承擔。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國內企業現身這份名單當中。從生產鎂鋁合金壓鑄等產品的昆山長運,到提供絕緣材料模切、有機玻璃面板印刷等產品的安潔科技;從供應蓋板玻璃的藍思科技,到在港上市總部在內地的電聲組件供應商瑞聲科技,再到供應電池模組的天津力神。提供ODM/OEM代工服務的比亞迪,亦進入這份名單。從所處的供應鏈環節來看,國內企業開始在某些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環節上占得一席之地。
概念股眉目漸清晰
A股上市公司中,安潔科技、比亞迪因為現身蘋果供應商名單而曝光身份。但出于種種原因,很多向蘋果直接或間接提供產品的公司,在進行信息披露時則對自己是“蘋果供應商”向來避談。投資者只能透過蘋果供應商名單,梳理部分公司上下游客戶關系,再對照A股上市公司的前五大客戶,尋找“隱形”的蘋果供應商線索。
此次,蘋果供應商名單中,總部位于香港的電芯提供商AT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電池模組供應商順達、新普,觸摸屏供應商勝華,連接器、線束供應商正葳,ODM/OEM代工廠鴻海、英業達,以及索尼、三星等企業均有露臉。
其中,作為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生產商之一,ATL是唯一一家“上榜”電芯供應商名單的企業,其在東莞和寧德設有分公司。內地多家鋰電池企業與這家公司有著業務聯系。
德賽電池(000049)2011年報顯示,2011年全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22.46億元,同比增長70.69%。公司前五大客戶中,ATL子公司東莞新能源的業務在公司營業收入中占比42.43%,天津三星視界占比19.78%,索尼(無錫)占比15.33%,三者業務合計17.36億元,占到公司總營收的77.54%。
此前,有券商報告稱,德賽電池與ATL的合作,主要是生產iPhone手機電池模組。與天津三星視界和索尼(無錫)的合作,均是給對方提供BMS(電池管理系統),間接用于iPhone手機電池。
同樣,透過與臺灣正葳的業務關系,立訊精密(002475)的蘋果供應商身份也隱約可見。
立訊精密主要生產經營連接線、連接器等產品。2011年公司實現營收25.5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2.89%。公司前五大戶中,對FOXCONN GROUP(富士康)、正葳集團和深圳富泰華工業的銷售收入合計占到公司總營收的37.63%。其中,FOXCONN GROUP與深圳富泰華工業均為蘋果供應商臺灣鴻海旗下企業,而正葳則是蘋果的連接器、線束供應商。
“蘋果效應”需兩看
對于一些成長型公司來說,進入蘋果供應鏈很大程度上意味著階段性的高成長。但是,對另一些供應商來說,蘋果可能將之捧上天,也可能讓它們摔得很慘。
以去年11月上市的安潔科技為例,2011年公司實現營收4.74億元,同比增長69.34%;凈利潤9009萬元,同比增長62.34%。公司前五大客戶均為蘋果供應鏈企業,分別是富泰華(深圳)、鴻富錦精密、蘇州順達、新普、英源達(也譯成“英業達”、“英華達”),對五大客戶的銷售占比達75.73%,蘋果的“供應商效應”在公司業績上顯露無遺。
來自中金公司的調研報告稱,歌爾聲學(002241)也已經取得蘋果供應商資格。從公司2011年報來看,全年實現營收40.77億元,同比增長54.16%;實現凈利潤5.28億元,同比增長91%。日前公司還公布了2012年一季報,當期公司實現營收9.8億元,實現凈利潤1.15億元,同比增長94%。
中金公司表示,一季度是電子行業底部,多數電子公司都出現業績下滑,歌爾聲學卻呈現高成長,其中,蘋果ipad產品是貢獻最大的因素。
不過,就目前來說,蘋果的市場影響力仍然巨大,產品未發先熱的勢頭依舊未減,但是,各方對其未來市場前景看法并不一致。而就供應商來說,蘋果“壓榨”利潤也使得它們的供應商身份“光環”失色不少。
“對于我們公司來說,蘋果供應商的含金量已經今不如昔,產品利潤率情況并不樂觀。”某長期供貨蘋果的上市公司董秘表示,隨著產業的成熟和競爭的加劇,蘋果對上游供應商的利潤擠壓情況越來越顯著,公司產品的毛利率水平已經大不如前。“過去是高端產品對應著高毛利率,而現在我們銷售給蘋果的產品還不如銷給國內廠家的毛利高。”
公開披露很必要
由于A股上市公司在相關問題上的披露并不積極,投資者要甄別它們的蘋果供應商身份,以及這一身份對公司價值的貢獻程度,相對來說非常困難。當前,A股“蘋果概念股”大多是靠機構調研和研究報告的形式“發掘”出來。
“能夠打入蘋果供應鏈,一定程度上是對公司綜合能力的認可,所以調研過程中很多公司會或多或少提及相關信息。”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行業研究員表示,很多企業高管在機構調研會甚至股東大會上,都對自身的蘋果供貨商身份毫不避諱,這也是相關研報敢于涉及該問題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公開披露的資料中,卻很少能見到與“蘋果”有關的表述,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機構投資者和普通中小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
“為避免引起二級市場波動,涉及蘋果的信息披露事項公司都會比較審慎,而且監管部門并沒有明確要求公司詳細披露。”某上市公司董秘介紹,出于對供應商體系的管理需求,蘋果公司一般也不希望相關公司披露其供應商身份。“我們經常接到投資者對公司向蘋果供貨的詢問,這一定程度反而增加了公司的‘神秘感’。”他認為,蘋果主動公布供應商名單應該成為A股公司公告其相關信息的契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