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3 01:36:26
熊錦秋
1月11日,宏源證券保薦的朗瑪信息因最終參與詢價的機構僅18家,被迫中止發行。這次朗瑪信息與八菱科技第一次發行時的詢價機構不足有所區別,朗瑪信息中介方準備工作比較充分,是詢價機構“不愿”參與的結果。
詢價機構之所以不愿參與,主要是因為目前新股發行節奏太快,使得新股不“新”(僅上個月就有19只新股發行),并非詢價機構因為朗瑪信息是否有價值造成,畢竟朗瑪信息發行價還沒有產生。
因此,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市場對新股發行所產生的約束,是一種效力極其微弱、不牢靠的約束,甚至可以看成是偽約束;市場對新股的取舍,或許并非根據公司內在價值這個標準,而在于新股的稀缺性;一旦新股發行節奏放緩,所有以前新股發行毛病很可能會舊態復萌。
當前新股發行實行詢價制,主要是想利用詢價機構的定價能力,但基于保薦人、承銷商與詢價對象的種種利益瓜葛,使得即使詢價機構具有定價能力,現實中也發揮不出來,多數情況下反而對市場發揮誤導作用。
比如,基金是重要的詢價對象,但目前66家基金公司中,有43家為券商系基金公司,這些基金公司由券商近親繁殖產生,旗下操作數百只基金,形成利益群體。雖然有關規定限制與主承銷商具有實際控制關系的詢價對象參與詢價,但券商之間完全可以將其控制的基金易子而食,你來我往相互捧場。
目前有華寶興業和信達澳銀兩家基金公司旗幟鮮明拒絕參與新股詢價,筆者研究發現,他們均非券商系基金公司,這恐非偶然。華寶興業基金公司第一大股東為華寶信托公司(持股51%),而華寶信托的股東為寶鋼集團及舟山市財政局。信達澳銀基金公司由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控股54%,而中國信達則由財政部獨家發起成立。當然,也不排除有些非券商系基金會為新股發行捧場。
現在有些基金參與新股詢價意愿不足,也是因為其資金捉襟見肘導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假若養老金像全國社保基金那樣,最終委托基金公司等投資機構運作,估計源源不斷的后續資金又將讓新股發行持續繁榮一段時間,“三高”又可重現。君不見,僅在2012年以來上市的5只新股中,嘉實系旗下全國社保基金五零四組合就全部參與了這些新股的網下詢價;除博彥科技以外,對其余4只新股網下報價均高于最終IPO價格。
之所以基金在一級市場中的捧臭腳行為毫無顧忌,這也與目前基金可能享受到的某種特權有關。之前有人指出,基金被監管部門當做重要的市場調控工具,一些官員甚至“游走”在證監會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之間。由于這種任職的交叉,很可能影響到監管部門對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的監管效力,畢竟中國特色的人情風、關系網,讓人脈對一些事情具有重要影響。
市場有上千只基金,除了聽說基金經理等個人違法違規原因受到證監會處罰外,還鮮有聽說基金公司由于為新股發行捧場、內幕交易或市場操縱等而受到處罰,這本身就不符合概率常識。基金公司與證監會之間的人員友好往來,讓人懷疑基金公司由此穿上了可以規避法律打擊的黃馬甲。
在新股發行中,發行人、中介機構、基金等已形成利益集團,他們之間聯系越緊密、越抱團,利益方向越一致,其對市場的危害就越大;而如果監管部門與利益集團有瓜葛,則將讓市場更不堪。為此,應切斷新股發行中不應有的利益關聯,讓市場主體各負其責,讓法律剛性更強。
一是切斷承銷商與詢價對象的利益關聯。推動基金公司的投資主體多元化,防止由券商過度壟斷基金市場;另外,應賦予基民對基金公司的實際約束力,由基民充當承銷商與詢價對象之間的利益絕緣層,防止基金公司拿基民資產當唐僧肉捧場。
二是切斷監管方與監管對象兩者之間可能的利益瓜葛。目前法律法規為切斷這種利益關聯設計了各種回避制度,但如果監管人員一心想到利益集團那里就職拿高薪,監管就會手下留情、為自己留退路;只有進一步斬斷監管部門與利益集團之間糾纏不清的關聯,才能確保監管部門秉公執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