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4 01:29:11
針對自主品牌目前的困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小虞在“2011全球汽車論壇”期間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目前的市場環境,對于自主品牌企業而言,已經是生死之戰。他說,“自主品牌企業從進入市場那一天開始,就在夾縫中生存。”
NBD:受到合資企業和跨國公司擠壓,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下降。將來自主品牌會不會完全淡出?
張小虞:不會。現在我們所有的自主品牌企業都在拼命奮斗,但對他們來講已是生死之戰。十年前,我們的市場份額2%,現在,我們一度做到30%的市場份額,已經很了不起了。但這30%的市場份額基本屬于低端車,很難維持。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戰略。
NBD:隨著合資企業銷售網絡全面下沉,自主品牌還能取得快速發展么?
張小虞:我覺得要有信心。不管是福田、奇瑞、吉利還是江淮,都在調整自己的戰略。比如,在商用車市場,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85%,大貨車、大卡車很少有進口的了,也很少再有外國品牌的了。
NBD:我們是否會繼續走合資路線?合資是否會使自主品牌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張小虞:現在要申辦一個新的合資企業已很難得到批準。對于已有的合資企業,目前我們還沒有約束和限制他發展的做法和規章制度。
NBD:目前自主品牌企業都在加速國際化,您認為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如何?
張小虞:我們過去的合資合作引進技術,基本上是被國際化,而沒有真正做到國際化。現在的國際化,是外資企業要來中國市場國際化,我們下一步要做到真正實現國際化,我們就要走出去,不只是走出去賣車,而是真正進入全球化的企業產業鏈中,實現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所以,我覺得對國際化要全面深刻地理解,真正主動地實現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化。
NBD:自主品牌現在都在尋求海外市場機會,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張小虞:應該講,我們自主品牌的出口也是在夾縫中求生存。進軍海外,難度確實非常大,但是這條路非走不可。
我們既要看到我們是在國外企業已經把市場瓜分完的環境中生存;也要看到我們的最大優勢就是已經在商用車領域、或者一部分轎車領域,實現了規模化的生產,這種規模化生產帶來的低成本,這種競爭能力是非常強的。
NBD:今年正好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0周年,您怎么來評價入世對中國汽車產業這10年的影響?有哪些經驗和教訓?
張小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讓汽車工業得到發展,利大于弊。但對于外資和國外技術的依賴讓我們付出了巨大代價。比如“技貿結合”策略,積極方面講,我們拿到了技術;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我們是讓出了市場。
所以,從經驗教訓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做到真正的國際化,就要更多地發揮在技術創新、銷售等各個方面的主導地位、主導權,否則我們還會很被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