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1-08-01 15:04:14
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希拉里日前明確表示,美國“是駐留亞洲的大國——不僅是一個外交或軍事大國,而且是一個駐留亞洲的經濟大國”。
美國從來沒有離開過亞洲,美國也一直是這一地區最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存在。所謂重返,不過是指美國過去因反恐而有所轉移戰略重點,今后美國的戰略重點會向亞洲傾斜。每一個時期,華盛頓都會依據其面臨的挑戰調整其戰略側重點。但有兩點是不變的,其一是美國的對外戰略總是由國內政治決定。華盛頓眼下最大的政治就是拉動經濟增長、減少失業,而亞洲又是全球經濟最有活力、最有發展潛力的區域,從某種程度說,抓住亞洲就是抓住美國經濟的未來。其二是華盛頓追求的戰略目標始終是建立或鞏固以美國為主導的格局。
亞洲的發展目前正處于關鍵時期,經濟快速提升,地區政治、經濟、安全結構急劇變化。有的領域正在突破舊有的機制,醞釀新的機制。也有的領域原本就沒有什么機制,正嘗試建立機制。已經建立起的一些自由貿易區面臨與政治、安全機制配套問題,未來仍將不斷整合。各種利益關系深刻交織、錯綜復雜,每一個國家都希望在未來的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重返亞洲”的多重考慮中,將鞏固主導地位視為確保其國家利益的長久之計。
華盛頓不是不明白,在未來的機制中,美國已不可能像過去那樣享有霸權,它必須更多地與亞洲國家分享利益。美國要確保原有的利益盡可能不受損傷,這種想法有其自身的邏輯,問題是一些原有的利益恰恰是憑借霸權而獲取的。圍繞新機制的構建,美國不僅與亞洲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之間會有激烈博弈,美國國內政治以及不同利益集團之間也將有激烈博弈。比如,其龐大的軍工集團出于對利潤的追求,將推動華盛頓借用霸權來激化地區矛盾,以便更多出售軍火。
作為亞太地區多種格局的建立者和維護者,美國將如何同中國相處,能不能真正接受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站立在區域舞臺中心的現實,一些國家將怎樣利用美國來平衡中國,都會直接影響到區域未來的穩定。而這些因素所發揮的作用,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美國能否克制霸權沖動。
美國并不缺少有遠見的戰略家。美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早就警告說,帝國的擴張本性必然導致衰敗。布熱津斯基也曾預言,未來對美國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在東亞實現權力的轉移。對華盛頓來說,最大的麻煩在于缺少將清醒認識體現到現實政策調整中的勇氣。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