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1-07-08 13:11:33
每經網7月8日北京電(每經記者 胡健)
國家綜改試驗區政策已步入第六個年頭,改革進入深水區后卻突然調轉船頭,這無疑令很多要加入國家綜改實驗區行列的地方政府不知所措。
7月5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通氣新聞會,發改委體改司副司長徐善長透露,除非遇到特殊情況,在目前十個試驗區創造出好的做法經驗之前,不會再批建新的試驗區。
全國數十個期冀分享"先行先試"政策優待的地區和省份恐怕將白忙一場,而項目轉型,退而求其次成為大多數地方的主要選擇。
申報熱潮遇冷水
自2005年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政策"試水"上海浦東新區以來,來自東中西的多個省市均對此躍躍欲試,
僅僅兩年之后的07年,地方申請試點報告便已滿布國家發改委案頭,其中包括重慶、四川成都、湖南長株潭城市群、湖北武漢、杭州、臺州、合肥、廣西北部灣、沈北新區、大連、寧波、廣州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鄭東新區、新疆烏昌行政區、內蒙呼包區、哈大齊工業走廊區、河北曹妃甸。
據統計,目前申請綜改實驗區的省市有幾十個,范圍也涵蓋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四大經濟區域,但發改委的審批閘門卻越收越緊。
6年間,國家只先后批復了10個國家級綜改試驗區,即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成都市、重慶市、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深圳經濟特區、沈陽經濟區、山西和義烏。
這些試點主題包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城鄉發展、"兩型"社會建設、新型工業化等,兼顧了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地區的改革需求,從試點內容和重點上基本涵蓋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改革發展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點體制問題。
發改委新近關于"不會再批建新的試驗區"更給那些仍在等待"試驗區"帽子的省市澆了一頭冷水。
一位區域經濟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也差不多了,已經有了十個綜改區,作為一項堪比改革開放初"經濟特區"探索的改革,也難免有反復與曲折。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上月也強調說,對涉及突破現行法律法規的重大改革事項,要實施項目化管理,嚴格限定實施范圍,明確試點期限,建立必要的風險處理預案,有效防控和化解風險。對以改革名義侵犯群眾利益等個別現象和問題,要嚴格規范和及時糾正。
落榜省市去向
盡管部分省市落榜于國家級綜改區試點,但并不會白忙一場。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省級示范區都將成為它們的容身之處。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21個省市先后設立了70多個省級給類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有地方發改委人士指出,這些省級綜改區,實際有很多原先是計劃上報國家,申請國家級綜改區未果,繼而又變身成省級綜改區的。
比如安徽省就擁有合肥、蕪湖、蚌埠這三個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此前,這三個城市就曾以"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名頭申請國家級綜改區。
上述區域經濟專家認為,全局性意義和在相關領域探索是國家級試驗區的基本門檻,很多地區則只是為了獲得經濟發展的利好,雷同地打出創新、科技等標語,肯定難以全部獲批。
以唐山市曹妃甸工業園區為例,07年5月,時任唐山市市長的張國棟說,唐山市曹妃甸工業區正在向國家發改委申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同時,也在向商務部申請國家級開發區和國家級保稅區,而在10億噸南堡油田發現的大背景下,曹妃甸的勝算很大。
不過,曹妃甸最終沒有得到國家發改委的青睞,但它依然憑借新型工業化基地、商業性能源儲備調配中心、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及河北省提供的政策支持成為河北經濟的"橋頭堡"。
"綜改區不等于經濟特區。"上述人士透露,它更多的使命是對機制、體制的探索,國家在圈定試點時會格外謹慎,但很多申請國家試驗區的地區有很強的經濟發展潛力,雖然落榜,但也都能在相關的區域經濟規劃中得以嶄露頭角。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