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1-05-27 11:31:26
每經網5月27日電(每經記者 祝賀)
日本地震帶給全球汽車業的影響,遠遠沒有消退。日本的汽車制造商與零部件制造商們,正在經歷一個異常艱難的階段。為了打破僵局,日本的一些中小汽車零部件制造商集結成群,來到了中國,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業態模式。廣東佛山、江蘇丹陽等地都成為了這些中小汽車零部件公司的新聚集地。
中小零部件企業不再依托整車制造公司,而是“集團”聯盟的形式進入一個全新的市場,這與過去日本汽車產業“同進同退”的商業模式不盡相同。
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國內生產水平的持續衰退,加上日元對美元、人民幣的持續升值所導致的出口利潤暴跌,這些都成為一些中小零部件企業產值規模不斷下滑的重要因素,而突如其來的日本地震無疑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日本零部件公司越來越趨向于在原有的“汽車集團”體系以外,尋找新的貿易機會,發展自己的市場。
或許,后者將成為一種產業趨勢長期存在,而這一做法也值得中國汽車企業借鑒。
與中國相比,無論是日本和韓國,零部件供應體系都以獨立著稱。日本汽車工業是一種金字塔結構,汽車整車制造商位于塔尖,以下部分依靠1萬多個零部件制造商支撐。其中,這些零部件制造商是由各類大型和中小型零部件制造商組成。
在整個零部件體系中,二級和三級零部件制造商中大約占據七成的比例,而這些制造商規模小,員工少,生產方式靈活。這與中國大量存在的中小零部件公司形態非常相似。
但是不同之處在于,日本中小企業所擁有的創新技術和獨特的制造能力,恰恰是中國目前普遍缺乏的。
也正因為缺乏創新的技術和核心的技術,因此中國汽車集團或零部件公司在近兩年開展了密集的海外并購活動,希望以最捷徑的方式彌補技術缺陷。
但是,并購的機會不會永遠存在。只有依靠自己或合作伙伴的力量,才是實現技術升級的持續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進軍中國的中小零部件企業的背后,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身影若隱若現,這一半官方性質的機構對中小企業海外市場的開拓與支持作用功不可沒。相比之下,國內零部件企業分布廣泛、技術水平良莠不齊且組織松散,不僅缺乏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行業組織,政府部門管理缺失現象也同樣存在。
在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中國汽車廠商也開始加快海外市場的步伐,但是以哪種方式拓展海外市場仍然沒有形成有效的模式。在推進海外市場的進程中,匆忙行動最不可取,而結盟外遷也比單打獨斗更有勝算。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