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會淪為“掘金”工具標金濫用繃裂脆弱資金鏈
2010-07-29 02:02:31
每經記者 吳明 發自江蘇泰興
繼《每日經濟新聞》昨日報道了《高利陷阱:黃橋標會“崩盤”》后(詳見本報7月28日01版報道),記者繼續深入“蘇北地區第一大鎮”——黃橋,探尋“標會”的具體運作模式、資金流向,以及資金運作的結果。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標會的核心人物——“會頭”是整個標會崩盤的導火索,而“全鎮參與”則為標會崩盤的惡性連鎖反應提供了土壤。
據當地電視臺新聞報道,黃橋鎮已有兩個大會頭被刑拘,另有4人被監視居住。還有一批在逃會頭正在追捕中。
會頭的誘惑:
無息斂得巨資
作為黃橋歷史悠久的 “標會”傳統,原來“互助會”性質的標會,卻演變成為會頭們斂財的工具。
在黃橋鎮南壩橋下,當地居民劉奶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講述了標會的運作程序。
劉奶奶告訴記者,每個標會有會頭1人,其他參加標會的人稱為 “會腳”或“會員”。例如某會會員有99人,會頭約定每月開標一次,標金為1萬元。第一個月,第一次聚會投標,會頭得標99萬元,得標人即稱為“死會”,尚未得標者稱為“活會”,每個會員都有得標一次的機會。
第二個月,第二次聚會投標,99個“活會”會員聚集在一起競標,在紙條上寫下自己愿意支付的利息,價高者得。第一個月“死會”的會頭出1萬元,其他98個會員只要給7000元(假設中標利息3000元)。因此第二個月得標者能獲資金0.7*98+1=69.6萬元。
第三個月,第三次聚會投標,98個“活會”會員競利息,同樣也是價高者得。會頭繼續出1萬元,余下97個會員只要給6000元 (假設中標利息4000元)。第三次得標者共獲資0.6*97+1=59.2萬元。
以此類推,直到最后剩下一人從未得標時,得標的99人都必須交1萬元給該人,即最后一人可一次借得99萬元。
按照標會規則,會頭所享有的特權是,標會首次聚會,會員們要繳納全額標金給會頭,相當于會頭享有無息貸款的權利。而作為會頭無息貸款的對價,會頭必須在此后每月負責準時收取會費,對于惡意拖欠款項的會員,會頭必須負責追繳,必要時還需墊付。
據當地熟悉內情的人士介紹,“會頭相當于要對會員的誠信向其他會員作擔保,否則自己則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因此,會頭的經濟實力以及人品成為會員最初參會時重點考察的兩大因素。”
如此一來,會員人數的多少決定了標會規模,也決定了會頭首次能無息貸得的資金量。據悉,為了拉攏人氣,變相吸引會員入會,當地的會頭屢出奇招。
“為了發起成立標會,會頭請有意向的會員吃大餐是常有的事。我還看到會頭給會員發放色拉油、化妝品、皮包、電瓶車等紀念品,甚至直接開出10%到20%的回扣,例如標金1萬,會員首次只要交納八九千元。”對于一些頗具規模的標會,如標金5萬元、每個月交費1次的標會,會頭更是會請會員免費乘飛機旅游一次。“因為這類標會如果吸引100人,會頭就相當于能在首月無息貸款籌集500萬元,大大增加了他們的現金流。”
而在斂得資金及高利息的誘惑下,當地參與標會的人群也在膨脹。
劉奶奶說,很多像她這個年齡的人已經打會打了10年,但是近3年標會在當地發展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標會就像蚊香一樣,向外一圈一圈地盤出來,越盤越大,最后變得不可收拾。”
“現在打會已經到了全鎮唱響的地步,不打會的人根本不正常。標會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準入門檻,標金最低的只有100元,高的甚至達到10萬元。”
斂資背后:
會頭的豪奢生活
據當地人介紹,標會會頭集資來的巨款相當一部分用于揮霍。會頭“炫富”除了滿足虛榮心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彰顯經濟實力,吸引更多的會員入會。
標會會員劉奶奶就為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外甥媳婦作為大會頭的奢侈生活。
“我外甥媳婦生性膽大,以前沒有正經工作時,就借了30萬元造了一幢樓房。3年前她開始跟著堂姐跑會,沒多久就還清了欠款。”
“現在她家有一部奧迪A6和一部卡車,一公斤重的首飾,還有兩個裝滿了錢的保險箱。為了預防萬一,家里還配置了全套安保設備,裝有4個攝像頭。”劉奶奶稱,大家看到她發達了,就愈發地相信她,把錢都送到她那兒去“打會”,她又因此得以斂到更多財富。“但出事以后,就再也沒聽到她的音訊,家里的小轎車也難覓蹤影。”
當地標會會員老劉則為記者講述了他熟悉的一位會頭的生活軌跡,“除了每月5日、15日、25日競標,其他時間里,下午搓麻將,晚上開著奔馳、勞斯萊斯去上海過夜生活,早上路過無錫吃蟹黃湯包作早點,回家再睡一個上午。”
“在標會會頭經常出入的洗浴中心,存包處隨便一個會頭的手提包里都是幾十上百萬,有的直接把包藏在沙發下面,根本無心存包。”
“長期驕奢淫逸的生活,導致會頭們利欲熏心、欲壑難填,并且直接導致了會頭最終在資金鏈斷裂時惡意逃逸,給會員的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前述人士稱。
崩盤結局:
資金鏈斷裂產生大量“三角債”
至于標會募集巨款的具體用途,《每日經濟新聞》調查發現,除了用于個人揮霍外,會頭通常將巨款用于買房、辦工廠、炒地皮、炒墓地,或是把資金以高利貸的形式投向私營企業、地下錢莊、賭場等。
劉奶奶表示,她所參加標會的會頭曾經花了800萬元在北京買了一塊墓地,近期出手時已經賺了一倍。另外該會頭還在全國各地有20多套房產,并與另外7個會頭在當地合伙買了一塊地皮,準備搞房地產開發。
“前面的投資都賺錢了,問題在于會頭貪心不足,最后還把資金投向了高利貸,導致最后血本無歸。其中有外地建筑商卷走他數千萬元后逃逸。”
另有知情人士戴先生稱,他熟悉的一位會頭有1500萬元的資金投向當地某知名減速機廠。然而,這家企業領導層更替再加上近期的銀根緊縮,導致這筆資金最終打了水漂。
與此同時,相關標會衍生的產業鏈正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為標會最終投資失敗、資金鏈斷裂埋下了伏筆。
上述知情人士稱,有專業的中介機構不直接參與標會,但是和會頭協會聯絡,為募集來的巨額資金尋找投資的去處。因此,會頭們的視野并不局限于黃橋當地,已經蔓延至皖北等地欠發達縣市,甚至部分西部地區。
“小會員們得小會養大會,一旦出事,會產生一系列惡性的連鎖反應。”戴先生告訴記者,據他了解的,一位賣煙酒的女士竟然發展了2800萬元規模的標會,但最終資金鏈斷裂,畏罪自殺,不但連累了旗下數百名會員,還連累了吸納她參會的大會頭,由此產生了大量的三角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